(图片来源:Molecular Architecture of the SARS-CoV-2 Virus)
1月21日,由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李赛实验室和奥地利Nanographics公司、沙特阿拉伯阿卜杜拉国王科学技术大学伊万•维奥拉团队合作的新冠病毒高清科普影像问世。在纳米尺度的图像上,平均直径约为100纳米的新冠病毒像一颗奇异的星球,表面分布着硕大的、可以自由摆动的刺突蛋白“触手”。在“星球”内部,超长的核糖核酸(RNA)链致密缠绕在有序排列的核糖核蛋白复合物(RNP)上。
李赛表示,此前发布的新冠病毒假想3D模型存在不少错误,比如刺突蛋白的数量、分布、相对病毒的尺寸比例不对。而本次病毒形象的每一个细节都基于由李赛团队解析的全病毒结构设计,尽最大程度尊重了前沿科研发现。
在研究中,李赛团队发现新冠病毒的刺突蛋白分布随机且具有柔性,可以像链锤一样在病毒表面自由摆动甚至游走,这在囊膜病毒中还是首次发现。刺突蛋白摆动的特征会让新冠病毒在攻击细胞时更具灵活性,有利于刺突蛋白同细胞上的ACE2受体结合,这可能是它高传染性的原因之一。
此前,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李赛实验室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李兰娟院士课题组的合作成果在去年9月14日发布于学术期刊《细胞》杂志,标题为《Molecular Architecture of the SARS-CoV-2 Virus》(SARS-CoV-2病毒的分子结构)。他们利用冷冻电镜断层成像和子断层平均重构技术成功解析了新冠病毒的全病毒三维结构。
视频形象展现了刺突蛋白与新冠病毒膜切线垂线的夹角,以及刺突蛋白在病毒膜表面摆动的角度范围。这一研究成果,为最新的3D病毒科普影像提供了基础。
参考资料:
[1] https://www.cell.com/cell/fulltext/S0092-8674(20)31159-4
[2] https://news.tsinghua.edu.cn/info/1007/8470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