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瞻经济学人 让一部分人先抓住趋势

打开APP

横跨数千公里、遍布各个领域……“世界工厂”大转移即将到来

智纲智库

2

(图片来源:摄图网)

作者|刘栋  来源|智纲智库(ID:wzggzswx)

普遍认为,全球范围内出现过四次大规模的制造业迁移:

第一次在20世纪初,英国将部分“过剩产能”向美国转移

第二次在20世纪50年代年代,美国将钢铁、纺织等传统产业向日本、德国这些战败国转移

第三次在20世纪60至70年代,日本、德国向亚洲“四小龙”和部分拉美国家转移轻工、纺织等劳动密集型加工产业

第四次在20世纪80年代年代初,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和亚洲“四小龙”等新兴工业化国家,把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低技术高消耗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

40多年来,中国逐渐成为第四次世界产业转移的最大承接地和受益者,如今伴随着中国,尤其是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新一轮的第五次产业转移即将到来,前有发达国家技术创新衍生的成本红利,后有低成本国家廉价劳动力优势正在产生吸引力。夹在两者中间的中国制造业,正在丧失劳动力成本优势,在这场横跨数千公里,遍布各个领域的大转移中,谁将成为赢家?谁又将颗粒无收?

2016年3月,国家十三五规划正式发布,明确提出“粤港澳大湾区”的概念,至2019年2月份,《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印发,9+2城市群规划出炉,意味着中国的大湾区时代正式启幕。

在中国正式开启大湾区时代的同时,新一波的产业转移也正在悄然进行,这一轮的产业转移大体上与大湾区的概念同步出现的,标志性事件是2016年3月份公布的《国务院关于深化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指导意见》。意见内提出,要在泛珠三角“9+2”区域内,引导产业有序转移承接、共同培育先进产业集群,促进产业组团式承接和集群式发展。

实际上,本轮的产业转移不只是在泛珠三角区域的范围内进行的,这一轮的产业转移是泛珠三角“9+2”为核心,外部通过陆路和海路两个渠道分别往内地的粤东、粤西、江西、湖南、广西以及东南亚的越南、柬埔寨、印尼等东南亚地区。

和上篇中的三次产业转移相比,此轮产业转移呈现出梯次转移与国家战略融合、降成本与新业态并进的鲜明特征,正在给我国区域经济转型以及跨区域合作提供新动能、新方向。

转移、承接、链条、集群……是这轮横跨数千公里、遍布各个领域的产业转移大潮中的鲜明特点。

本轮产业转移分三个维度进行:

大湾区内部的梯度转移

经过三十余年的快速发展,珠三角内的各城市产业及经济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以及发展,但是在大湾区内部的“9+2”城市之中,区域的发展不均衡情况也是较为严重的,主要体现在东强西弱、内强外弱和产业功能上的重合。

整体上来看,大湾区东岸(广州、深圳、香港、东莞)、西岸(佛山、中山、珠海、澳门)和外围(江门、肇庆、惠州)三个区域差距比较明显。

从经济总量来看,第一梯队的港、深、穗占大湾区GDP的60%,经济总量均超过2万亿;第二梯队的佛山、东莞领跑,两市GDP合计占比约20%;第三梯队的六个城市GDP占比合计约20%,其中珠海、江门、肇庆三市GDP规模均不足3000亿。

这说明了大湾区内各城市的产业发展阶段不一,区域间也存在着重复性的竞争。在全球贸易波动、国家宏观政策和市场经济的多重推动下,大湾区内部进行了深度的产业融合、转型与升级。

2

大湾区内部的梯度转移主要是在产业结构重合的部分进行的,另一方面大湾区各市的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呈现梯度差异,也有利于城市间的产业转移与集聚。

在中美贸易战爆发后,显示出中国在很多关键技术节点上依然受制于人,而大湾区以深圳为核心的东岸地区聚集了大量的未来产业,甚至网上一度戏称“中美贸易战是美国与粤海街道办之间的较量”,这样以深圳为核心的东岸地区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

在高新技术制造业的拉动下,东岸的广深保持了大体量及较高经济增速;佛莞则在电子信息、汽车制造、家电制造等领域继续发力,同时也为广深的研发提供下游的配套生产服务,处于第二梯队;外围的惠州、肇庆、江门则加紧布局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精细化工等产业,为第一二梯队的研发生产提供上下游的产业配套服务。深莞惠、广佛肇江之间进行的产业链融合共建,就是第一、二、三梯队城市的产业衔接转移。

3

大湾区城市位置与定位

面向中西部的内向转移

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国家级科技创新与技术研发基地,大湾区在南中国的经济辐射是扇面的,产业转移主要是向粤东、粤北、粤西和临近的江西、湖南、广西、云贵川等泛珠三角地区。

目前,泛珠三角各省区已设立各类产业转移对接园区20多个,逐步形成了珠江-西江经济带、粤桂合作特别试验区、粤川自贸试验区、赣粤产业合作试验区等产业合作平台。

实践证明,大湾区向内地转移对接的项目不仅包括劳动密集型产业,也包括能源资源深加工、高新技术等领域,实现不同经济板块之间的优势互补。

目前,周边各省份对大湾区的产业转移合作要点主要如下:

· 江西:赣深高铁至为关键

在江西省政府工作报告中这样表述“全面对接粤港澳大湾区、海南自贸区(自贸港)、海西经济区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将南昌、吉安、赣州打造成产业梯度转移承接示范地,将赣州建成赣粤开放合作高地和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的桥头堡”。

作为全国高速铁路网“八纵八横”中重要一段的赣深高铁,将于2021年建成通车,这对加速江西对接粤港澳大湾区有着开拓性的意义,届时赣州和深圳两地的车程距离将缩短至2小时。

3

赣深铁路地理位置图

江西的产业对接策略主要是:

依托于优势的铜、钨、稀土等优势资源,与大湾区新材料等新兴产业联动发展,培育全国重要的有色金属产业材料基地;

依托赣北的锂电产业基础,承接大湾区新能源产业集群配套能力建设,打造锂电新能源基地;

依托中医药产业基础,对接大湾区生物技术新兴产业集群,打造中医药产业基地;

依托大南昌都市圈装备制造业基础,打造电子信息产业带。

· 湖南:依托传统优势产业

湖南省政府工作报告中表述为“办好湖南——粤港澳大湾区投资贸易洽谈周等经贸活动……积极对接珠三角、长三角,畅通我省出海通道”。

多年来,湖南就是珠三角城市群最大的劳动力输出地,在一定程度上,对湖南的一些城市而言,珠三角更像是“省会”,不仅地理位置近,心理距离也近。而在与粤港澳相邻的一个地区中,湖南的产业基础具备相对优势,所以在产业合作中具备更多底气和竞争力。

大湾区向湖南的产业转移,主要还是依托于湖南省内(尤其是长沙)传统的支柱产业——装备制造业为主体的上下游产业链扩展,通过与大湾区的技术引进合作,推动湖南从传统“制造之都”向“智造之都”转变,从产业的变化来看,湖南发展迅速的产业以汽车及零部件、电子信息、石油化工、钢铁及深加工为代表。

· 广西:发挥水运交通优势

广西自治区政府在《广西全面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实施方案(2019-2021年)》中提出“推动海上互联互通建设、推进内河互联互通建设……加强珠江——西江经济带建设与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相互衔接”。

广西与内地其他周边省份相比,其最大的优势是沿海,具有北部湾港这一难得的远洋深水港口资源,其次西江水系直接与珠三角相连,同时具备通航条件,水上交通的便捷性是周边省份所无法比拟的。

根据《方案》中规划显示,广西将全产业链承接大湾区日用化工、日用不锈钢制品、五金水暖、纺织服装、皮革玩具、照明电器、钟表电池、家居家装建材等消费品加工业和电子信息、人工智能、无人机、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在全区打造15~20个全产业链园区。

· 贵州:双向互动成为亮点

贵州省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主动融入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泛珠三角区域,深化产业、商贸、科技等领域合作”。2014年贵广高铁开通,给贵州承接大湾区的产业转移打通了大动脉。

在承接珠三角的产业转移上,贵州除了有着和周边省份类似的劳动力成本、土地成本、电费成本等优势,另外一个亮点是近年来贵州发力的大数据产业,成为吸引大湾区相关产业转移的一个重要吸引点。

贵州除了吸引大湾区的产业走进来,更重要的是充分发挥了自身的农产品资源优势和生态旅游资源优势。

依托大湾区对贵州的对口帮扶政策,将贵州优质的水果、蔬菜、农副产品引入大湾区消费市场,形成了长期稳定、可持续的产销衔接机制;同时贵州在山水自然文化资源的基础上大力发展旅游产业,将贵州打造成为珠三角的“后花园”,大湾区屡屡成为贵州外省游客的最大来源地。

面向东南亚的外向转移

除成本太高的新加坡和以油气为经济支柱的文莱之外,其他8个东南亚国家都不同程度承接了来自中国的产业转移,实际上这个过程持续了十来年了,只是之前一直不温不火,直到2106年后大量的中国企业走出去,东南亚那些多年来惨淡经营的工业园,一下子变得人潮涌动起来。

在东南亚的这8个国家中,越南、柬埔寨的热度最高,越南更被认为是最大的受益者。泰国、印尼的热度次之,缅甸、马来西亚、老挝、菲律宾也紧随其后。

这些国家的共同优势是人口年轻,30岁以下的年轻人占总人口的比重基本都在50%以上;劳动力便宜,最低工资普遍在200美元以下,比中国沿海地区的实际工资水平都要低;这些国家还和美国、欧盟、日本等签署了自贸协定,而且因为经济发展水平低受到普惠制的照顾,出口到美国、欧盟、日本等主要市场的商品关税很低甚至是零关税;其他还有诸如环保政策限制较为宽松等。

总得来说,东南亚国家主要是劳动力成本、政策限制和税负成本方面相对于中国有比较明显的优势,其他方面难言有优势。所以在大湾区向东南亚的外向产业转移来说,人工成本较高、环保压力较大和税负成本较高的行业向外转移的动力较强。

综合人工成本、环保压力和税负承办来看,纺织服装、机电仪器制造、通信制造、家具制造、木材加工、皮革制品、印染制品、金属和非金属初级加工等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是主要的转移产业类型。

在向东南亚的产业转移过程中,根据东南亚各国的优势产业基础不同,各国在承接中国的产业转移类型上也有所侧重。

例如越南在纺织服装、农产品和机电仪器设备等行业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大;印尼是矿产资源大国,在农产品、矿产品和非金属制品等行业优势显著;马来西亚是东南亚的第二大产油国和天然气生产国,工业体系较为完善,在矿产品和机电仪器设备上有一定优势;泰国的农产品和非金属制品是优势;菲律宾的机电仪器设备方面较强。

承接产业转移的经验启示

从大湾区的外围城市,到泛珠三角周边区域,因为区域经济竞争格局日渐明朗,落后地区未来翻盘机会越来越小的今天,抓住中国城镇化进程的最后一个阶段,成为周边各地区的一个共识。

在承接大湾区的产业外移的过程中,我们看到诸多地区都在摩拳擦掌,甚至可以说的是火急火燎生恐落后,但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在各地纷纷主动出击的时候更应该先看看诸多先行者依托于哪些优势方才在产业承接中得以抢得更多的蛋糕呢?

1.充分发挥交通区位先天优势

交通区位的重要性无需赘述,交通区位是绝大部分企业进行产业转移的首要考量因素,通过高铁、铁路货运、水路海运等交通网络的联通,使得地方具备无缝承接的先天优势,是各地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先决条件。

2.地方原有产业承接基础良好

相比较而言,处于工业高速发展周期的城市,其工业丰富度相对较高,地方原有相关产业已经具备一定基础,地方主要对技术需求度呈现出快速膨胀的趋势,普遍来说这样的城市具备了良好的产业承接土壤,也是能更多的受到来自大湾区产业转移的青睐的。

3.未来产业发展成本相对可控

产业转移的根本原因还是在于原有产业地的各种成本上升,产业承接地的成本降低是吸引企业进行转移的重要因素,这就要求承接地城市发展具备一定基础,但其城市发达程度仍有提升空间,短期之内的劳动力和人才充足且城市各项成本相对较低,且在未来可预期的时间之内不会有大幅度的增加,这对企业经营成本的稳定性具有重要参考作用,也是吸引产业转移的关键性因素。

4.高素质人才回流至关重要

产业转移的关键性吸引因素还有人才,大湾区周边地区大都是重要的劳动力输出地,人才回流和产业转移其实是相互驱动的,产业转移带动人口回流,高素质的人才聚集又会吸引外部的产业转移。

随着人口回流趋势的增加,高素质的人才至关重要,对于周边有较强人才接续性,尤其是有着持续的人才培养能力(高职、大学院校)的城市而言,也在承接产业转移的过程中有着更强的吸引力。

总结

产业的转移不仅仅利好于接受转移地区的就业与经济发展,同时也有利于执行转移地区的产业创新与升级。

在整个粤港澳大湾区向外围进行产业转移的过程中,我们要看到转移的不仅仅是劳动力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等传统产业,在新兴产业领域也发生了产业转移。

传统制造业在向低成本、高效率地区聚集,新兴产业也面临着产业链的重新布局和大迁移,依托着全国快速交通网络的成型和部分地区的天然的地理区位优势,产业转移的脉络也与之相依。

产业转移地的核心吸引点无非就是交通、成本、配套、人才这几个核心要素,抓住核心要素进行提升与改善,是持续吸引湾区产业转移的有效途径。

对于内地希望承接更多的来自大湾区产业转移的地区来说,还是需要分析清楚自身的优势在哪,努力补齐自身短板,扬长避短方才能在激烈的产业转移竞争中分得更多的蛋糕。(完)

编者按: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智纲智库(ID:wzggzswx),作者:刘栋


阅读全文
打开APP,享受沉浸式阅读体验

提问研究员

一键提问研究员,零距离互动交流

我要提问
1

App数据库能为你做什么?

看看用户怎么说

2

App问答能为你做什么?

看看用户怎么说

3

App报告能为你做什么?

看看用户怎么说

4

App文章能为你做什么?

看看用户怎么说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