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瞻经济学人 紧跟行业趋势,免遭市场淘汰

打开APP

自信不难,关键是形成心态的正循环

圈外同学

2

(图片来源:摄图网)

作者|圈外同学  来源|圈外同学(ID:iquanwai)

很多人都认为,只有自己有了自信,才能解决问题和困难,于是花费了大量时间去寻找自信。

其实,不是有了自信才会有好的结果,而是有了好的工作结果,你才会获得真正的底气和自信,而这个自信会驱使你去有勇气向更大的困难发起挑战,从而实现一个自信的正循环。

丢了客户,因为没自信?

5年前发生的一件事,彻底改变了我对“自信”的认知。

那时候刚升项目经理,跟老板一起去谈一个重要项目。为了锻炼自己,我要求主导这次会谈,她只在必要的时候帮我补场。

会谈中,面对客户高管团队接连抛来的问题,我大方回应、侃侃而谈。

结束之后,我依然处在“战斗”后的兴奋状态,信心满满地跟我老板说:他们看起来很满意,今天这个项目应该是拿下了吧?

她笑而不语,说:等通知吧。

之后没两天,结果出来了,但不是我想的那样,而是项目被竞争对手拿下了。

原因当然有很多,包括价格等等。但其中一个原因,让我无法接受,对方提到:项目负责人(我)看起来不够有信心。

我一脸懵逼,继而愤怒,甚至怀疑对方是不是记错人了。

首战失败对我的打击太大了,我绝望地跑去问老板,她说:

你有没有觉得,自己的表现,就像一个小学生拼命在向一群大人证明自己?你几乎没有问过他们任何问题,只是在不断回应他们的挑战,完全不是平等交流。

你认为自己很自信,但一个自信的人,是不需要急切地证明自己的。

那段话如当头棒喝,在今后的好几年里,我都记得。

但是,也就是当时的那段话,彻底粉碎了我之前几年从自卑到自信的努力。

我一直努力,让自己表现自如、谈笑风生、自信满满……但那一刻我发现,原来我的努力都是错的,因为我对“自信”的理解就是错的。

从自卑到自信,这条路有多长

在自信这条路上,我探索了太多年,因为在很年轻的时候,我曾饱受“不自信”之苦。

前阵子,我一位前同事还跟我提起,他说完全没有想过我会变成现在的样子,因为9年前刚认识我的时候,非常害怕跟我合作,因为我看起来非常不善言辞、不自信,看起来是那种拖后腿的人。

但实际上呢,那时候的我进入咨询已经1年,作为分析师,在写分析报告方面做得比大多数顾问都出色,屡次被合作的同事表扬。

可是,当别人没有真正跟你合作过的时候,往往只能通过外在表现来判断。

不自信的人,太吃亏了。

研究表明,在选择领导者的时候,人们都倾向于选择那些“看上去”更有能力,也就是,更自信的人。

所以在很多年里,我都一直想让自己变得自信起来,发挥出自己真正的实力。

但是,我走了太多弯路。

最初,我是个有点自卑的人。大学毕业找工作的时候,我见到面试官,连自我介绍都说不出来。看到自己喜欢的男生,也没有勇气打招呼,只好假装没看见。

对于别人的夸赞,我全部都认为:我没有这么好,都是你们在客套我。还有,遇到一些看起来难搞的客户,我会找理由逃避。

察觉到这种自卑带来的问题之后,一开始,我用强迫的方法,试图用“自负”来打败“自卑”。

比如,在学校的时候,报名参加校级歌唱比赛;比如,跟客户约会议时间,故意把时间放在老板没空的时候,逼迫自己一个人去见;当然还尝试过鸡汤文里的方法,对着镜子握紧拳头说“我可以”……

似乎有所改变了……

但我很快发现了问题。当我强迫自己去做这些高出我能力很多的事情时,有时候会失败。

但是,为了维持自己的自信,我常常会忽略事情本身的对错,用很多理由来为自己的失败做解释,否定自己的因素。

这种“自负代替自卑”的治疗方式,让我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缺乏反思,无法从犯错中得到任何进步。

后来,我接触了“原生家庭”的概念,又试图从家庭找到不自信的源头。

比如小时候的各种家族纷争,比如一个聪明而强势的妈妈对我的严苛要求,比如爷爷奶奶的重男轻女,比如经常责骂我的老师,等等。

我似乎真的找到原因了,但是,然后呢?除非时光可以倒流,让我重新经历一次童年,否则我好像也无法改变这种状态。

直到后来,我找到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在一些需要自信的场合,把自己想象成另一个更加强大的人。

这个方法非常有用。比如,每次跟客户开会之前,我会听一段名人演讲,多半是美国总统。然后,想象自己巨牛逼地站在客户面前,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语惊四座。然后,我真的变得自信起来。

但是,直到开头那个故事发生。我假装出的自信,甚至骗过了自己,但还是没有骗过最聪明、最有阅历的人。

什么才是真正的自信

开头那次事情之后,我开始反思:到底什么是真正的自信?

是不是有了能耐,就真的能够更加自信?

答案是否定的。

做分析师的时候,跟客户方的小喽啰沟通都会不自信;后来能力强了,可以自如地跟他们沟通了,但跟客户方的管理层沟通又变得不自信了。

你的挑战总是超出你的能力。而人是无法做到“全能”的。

所以,靠能力去支撑自信,这条路没有尽头。更何况,有很多能力不如我的人,他们仍然很自信啊!

所以我发现,自信跟能力并不直接相关,跟家庭也不直接相关,而跟什么有关呢?

只跟自己有关。

按老板当时说的那句话就是:“自信的人,是不需要向别人证明自己的。”

在跟我老板的那次沟通之后,我做了很多改变。其中一项改变,我之前曾经说过,就是取舍。

在咨询公司里面,所有顾问在面对客户的时候,都是先看生意规模有多大,但我不一样,我的首要筛选标准是,看对方的诉求是否符合我的优势。因为我已经不需要用“搞定高难度客户”来证明自己。

同样是“挑选客户”,但是出发点,跟年轻时候有了很大不同,那时候是逃避,而后来是取舍。

也是在那次沟通之后,我每隔一段时间都会反思,关于自己究竟是怎样的人,我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

包括现在的创业项目,之所以选择在线教育而不是其它看起来更火爆的行业,也是出于对自己的清醒认识。

所以,真正的自信,应该基于对自己的了解,平和而淡定。面对任何事情,都会量力而行、有所取舍,但是从不逃避责任,也不会止步不前。

碰到失败的时候、不如别人的时候,会有不开心,但很快就能调整过来,取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

而我以前所理解的那种“凡事都认为自己是对的,而且非常坚定”的状态,反而不是真的自信。

这类人,永远都觉得自己正确,不断在为自己的失败找借口,害怕被别人质疑,把建议当成批评。

你跟他之间的沟通永远都很艰难,你明明在就事论事,但他却在不断维护自己的立场,为了维护自己所谓的自信而不断拉扯。

这类人,其实是自负和自卑的结合体。

心理学的研究发现,高度自负的人其实也是高度自卑的。

自信与自负、自卑的关系,就像一个天平,自信在中间,自负和自卑在两边。当我们不能做到对自己足够了解的时候,就会向两边偏离,所以维持天平的平衡从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2

年轻的时候,我们对自己、对世界都不够了解,所以多半会经历这样的阶段:从自负到自卑,最后回到自信。或者,对另一些人来说,是自卑到自负再到自信。

当然,更多的人,一直停留在自负和自卑的摇摆中,永远找不到那个平衡点。

四 

自信的三重境界

明白了“自信就是清晰地认识和接纳自己”这一点之后,我们就知道该如何做了。

通过3种方法,可以让自己变得自信。

3

而这3种方法,其实代表了自信的3个不同境界,最高境界才是上面提到的“接纳自己”。

但是,我们往往无法一下子达到第3重境界,所以,还是可以从小处做起。

01

第一重境界:习惯

圈外早期曾经有过一个读者群,当时为了感谢大家关注,我每月邀请一位大咖来微信群里用语音做分享。

有一期,我邀请了百合姐,是我前家咨询公司的合伙人,当年33岁就做到了我们一条业务线的中国区老大,年过40更是见过无数媒体、CEO,从来都很自信。

但是,微信群分享当天,她特别紧张,一定要让我去她家,在她边上待着,因为她觉得自己会讲不好。

匪夷所思,给几十个职场年轻人做免费语音分享,难道会比跟500强企业CXO们谈上千万的单子更难?

当然不是,原因是什么呢?习惯。因为CXO们见多了,微信网友可是头一回。

我们经常会发现,自己在某些场合特别自信,而到了另一些场合又变得不自信了。习惯,是很重要的原因。

所以,如果你对某件事情、某个场合总是不自信,那么很简单,多去习惯就好,所谓“习惯成自然”。

02

第二重境界:掌控

我曾经在公众号后台收到一条消息,对方说他想要造火箭(这是真的)。

我相信,任何正常人看到这条消息的第一反应,都不会觉得:哇,你好自信!而是觉得:你有病吧?

但是,如果我告诉你,这个人是马斯克呢(这是假的)?你是不是觉得,这是一种自信了?

原因在于,马斯克的确做到了,所以他这么说,是有底气的,这是建立在他对现状的评估基础上的。而如果我这么说,大概连我自己都不信。

所以,那种无来由的、不做任何思考的自信,往往是一戳击破的。真正的自信,是对自己的掌控感。

掌控感是什么呢?面对一件事情的时候,你有足够的思考能力对事物进行分析,并且你能够知道自己的优劣势,从而评估出自己对这件事情有多大把握,这就是掌控感。

如果说,第一重境界还是在借助外部方式“让自己多习惯”,来获取自信,那么这第二重境界,其实就是诉诸自己,来获取自信。

当然,有时候在我们还没有形成足够的思考能力、无法去分析事物和分析自己的时候,会诉诸一些外部方式让自己变得自信,比如上面提到的多习惯。

还比如心灵鸡汤里说的“对着镜子大喊我能行”,这些的确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升自信,但这种自信仿佛控制楼阁,最终是会失控的。

一个人的思考能力越强,对自己的掌控感越强,就越是内心平静,有一种平和的自信。

03

第三重境界:接纳

比掌控更高的境界,是接纳,或者干脆叫做“不要脸”。

“掌控”是说,自己知道自己的优劣势。而接纳是说,自己不仅知道,而且能够接受这一切。

也就是说,你不是告诉自己“我最行、我最棒、我没错”,而是敢于面对自己的优劣势,同时相信“虽然我并不完美,但我会不断成长,所以我最终能够做成这件事”。

这类人,愿意承认失败,能够从错误中学习。

他们把关注点放在自己身上,不会去关心“如何表现得更加自信”,不会在意别人的眼光,不会因为一时成败和别人的评价就让自我认知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

他们做的每一件事,说的每一句话,都不是为了营造一个美好的表象,而是为了自我的成长。

阿德勒在《自卑与超越》中提到,自卑感会给我们带来压力,所以我们常常想通过优越感来释放自己,正是这种对优越感的追求,激励我们前行。

然而,如果我们因此去逃避真正的问题、不愿认错,而去一些不重要的小事中寻求优越感,或许也会获得短暂的自信,但长此以往,必将阻碍我们成长,让短暂建立起的自信崩盘,最终走向自负和自卑的极端。

想起昨天跟同事讨论什么年龄最好,我当时的答案是:现在。不是因为要“活在当下”,而是发自内心地这么认为。

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我们如果能够更深刻地认识并接纳自己,活得更加自信从容,那么这种感觉是多少胶原蛋白都无法替代的。

编者按: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圈外同学(ID:iquanwai)


阅读全文
打开APP,享受沉浸式阅读体验

联系我们

官方服务热线

研究报告订购热线:400-068-7188

产业规划项目热线:400-639-9936

客服邮箱:service@qianzhan.com

长按二维码关注

提问研究员

一键提问研究员,零距离互动交流

我要提问
1

App数据库能为你做什么?

看看用户怎么说

2

App问答能为你做什么?

看看用户怎么说

3

App报告能为你做什么?

看看用户怎么说

4

App文章能为你做什么?

看看用户怎么说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