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瞻经济学人 紧跟行业趋势,免遭市场淘汰

打开APP

白银,突围

瞭望智库

2

(图片来源:摄图网)

作者|大贺  来源|瞭望智库(ID:zhczyj)

在2020年最后一天,甘肃“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建议出炉。其中有关白银的内容的表述是:高水平推进兰州白银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兰白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

作为一个工业城市,2020年1月至11月,白银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0.4%,固定资产投资除了房地产的投资继续保持高增长以外,在工业领域的新增投资寥寥无几。

白银已经落后,要正视差距,学习赶超!

这既是白银反思的开始,更是白银冲锋的号角。

作为甘肃省曾经的经济第二大城市,面临严峻的经济形势,白银该如何突围?

1

30年,辉煌“铜城”

作为西部曾经的经济明星城市,白银市给他人的印象如何?知乎上有人回答:“感觉可能是唯一一个因为连环杀人案而出名的城市。”但对大部分生活在这座城市的人而言,这个工矿城市曾经极度辉煌,如今又极度落寞;她包容四方,又躁动不安。

1951年,地质部641地质队到白银进行矿区普查,先后发现了黄铁矿和铜矿。从此,这个以金属命名的城市开始了持续三十多年的辉煌历史。

1954年白银有色金属公司建厂(以下简称白银公司),这是新中国最早建设的大型铜硫生产企业,也是国家“一五”时期156个重点建设项目之一,同时揭开了中国50年代建造大型铜公司的前奏,之后又因厂立市,1956年建了白银市。白银生产的铜、金昌生产的镍、嘉峪关生产的钢铁成为甘肃省三大矿业产品,其中白银的铜产量曾占到全国的1/3。

1956年7月,白银公司进行3次矿山大爆破。三声巨响,拉开了新时代的序幕。天南海北的年轻人们响应号召,背井离乡来到白银公司。戈壁滩上灯火通明,厂房和市区建设起来。当时,白银公司铜硫产品产量和产值利税率曾连续18年居全国之首。职工出门时都不自称白银人,只说是白银公司人。

1959年10月1日,赶在新中国成立十周年的这一天,白银公司露天铜矿正式投产,为新中国十周年的生日献上了大礼。

1965年,为了响应三线建设的号召,上海远东钢丝针布厂、青岛纺织机械厂、郑州纺织机械厂内迁部分设备和职工,在白银市建立了白银纺织机械针布厂,白银也愈发地繁荣。

转年,邓小平来白银视察时说:“你们这里是艰苦奋斗,艰苦奋斗就成为了一种白银精神。”艰苦卓绝的日子却是露天矿的鼎盛期。白银被称为“铜城”,鼎盛时期,解放军每打3发子弹,就有一发是白银公司贡献的。

1984年,露天矿闭坑,采矿业转入地下。国家投入巨额资金展开以有色金属、化工、能源等为重点的大规模开发,促进白银产业结构多元化,三冶炼达到鼎盛。1989年,白银市一跃成为仅次于兰州的甘肃省第二大工业城市。

此时,随着白银自身经济实力的不断扩大以及包兰铁路的通车,白银逐渐从陇中一隅的丝路重镇成为甘肃乃至西部地区工商业繁荣的中心城市之一。

至此,白银的冶金、化工两大支柱产业轮廓初现,区域中心城市地位凸显。凭着天南地北而来的白银人的创新和坚持精神,冶金、化工、纺织等标签让这座城市的特点愈加鲜明。

2

矿,快没了

1992年邓小平南方视察后,中国又一次迎来经济发展的春天。但是这一次这场春风并没有吹到西部的白银。

作为这个城市的支柱,白银公司的经营开始显露颓势。白银遇到资源危机,铜矿资源大幅减少。1996年开始,白银公司累计亏损47亿元,资产负债率达160%。

白银这座小城里不断弥漫着焦虑的气息,人心浮动。

作为城市就业主力的白银公司在1990年以后便没再招过工,很多厂二代也没办法再顶替父辈们的岗位。城镇居民的就业率不断下降。在社会的滚滚浪潮下,人和城市命运如同一叶扁舟,起伏翻转就在瞬息间。

如果在上世纪80年代进了厂区大门,你一定会看到在路边随意堆放的铅块、锌块。当时的白银公司职工看不上政府公务员,认为他们工资低。如果不出意外,时髦漂亮的姑娘们将会与当时同在白银公司铅锌厂的男朋友成婚。

但到了90年代后期,厂区门外就有人收矿,员工夹带一铁皮饭盒的铜,出门就能换三四十块钱。更有甚者牵毛驴车从矿山的另一边绕过去,厂中员工与之内外勾结,大批量倒卖。随着企业效益的下降,白银市里单位的工资逐渐超越白银公司,白银公司管辖的白银一中职工都闹着要从白银公司分出去划归市里。

市里的财政并不宽裕。一部分人回到原籍,还有一些到外地投亲靠友。第一、第二代建设者们不适地抗拒着,对个体户和生意人的态度在看不起与羡慕之间徘徊。

1996年,白银公司进行重组改革。白银公司停止招聘后,取消了毕业分配,为了子女能够顶替上岗,一大批四十来岁的中年父母们纷纷主动请退。

白银日渐落寞,唯一被外界所熟知的竟是“白银连环杀人案”。

1988年至2002年的14年间,白银市有11名女性惨遭入室杀害,部分受害人曾遭受性侵害。仅在1998年一年就连发四起命案,警察半夜开始挨家挨户敲门查户口,学校晚自习也停了,白银公司所有职工配合公安部门按了手印,女职工下班都有丈夫或男职工陪同。

白银公司开始衰落之后,多数厂矿的员工期望非常明确:希望孩子离开,去更大的城市,过更好的生活。不过白银公司仍是保底的选择。

这个因厂矿而设立,以贵金属白银命名的城市里,祖辈们抛弃了根,隔断亲缘,来到这里。二代们将终生奉献于此,第三代又如候鸟般飞离。

2008年3月17日,白银市被列入全国首批资源枯竭城市。官方发布的《甘肃省白银市资源枯竭城市转型规划》中写道:在国家首批资源枯竭城市中,白银市属于历史欠账最多、财力状况最差、生态环境最恶劣、面临困难最多的城市。

白银公司辉煌的日子里,白银市一直“安分守己”,并没有过高的目标追求,安安心心靠着矿山过日子,但是一切的繁荣都随着资源的枯竭烟消云散。

3

难兄难弟难成

此时,甘肃开始酝酿兰白一体化战略——此刻的兰州和白银可谓是难兄难弟,白银需要拥抱兰州,兰州也需要借力白银。

一方面,省会兰州市作为国家曾经重点建设的重化工基地,在改革开放后也在丧失发展优势,经济实力在全国省会及直辖市排名中位于倒数。在甘肃省内,兰州占全省的经济比重也由原来的36%下跌了近10个百分点,作为省会城市却难以发挥辐射带动作用。

而白银曾经是兰州划出去的一个区,如果能推动兰白经济一体化,把两个市的经济总量加一块,兰州的经济实力在全国就会上升十几名,摆脱垫底的尴尬,而这将是一个跨越式的发展。

另一方面,对于处于资源枯竭城市转型期的白银来说,与兰州联手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兰白一体化对白银来说,既是最大的发展机遇,又是新的发展动力。作为与兰州人、财、物联系最紧密的周边城市,白银也是很多兰州企业和资本投资的首选。

况且兰州到白银的距离不过60多公里,并且同饮黄河水,此外二市之间还有包兰铁路、109国道和白兰高速公路等交通干线连接,从全省的发展格局看推进兰白区域合作,打造兰白都市经济圈成为一个最好的选择。

兰白一体化战略的真正推进得益于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2002年出台的《“十五”西部开发总体规划》就曾提出加快发展甘肃兰州白银经济区。此后一年,甘肃省在《西陇海兰新线经济带甘肃段开发规划》中提出,突出建设兰州白银核心经济区,兰白一体化开始提上日程。随后甘肃要求兰州率先发展,发挥中心城市带动作用。

不过,即使从各个层面去推动,这两个城市的一体化进度仍比人们想象的要慢:行政分割、产业结构互补性不强等原因成为阻碍兰白一体化进程的因素。

先说行政分割带来的弊端,在于两个城市不仅在工业项目上无法对接,在招商引资上还存在着竞争关系。

这个结果也在很多人的预料之中,因为在中国跨行政区划的一体化几乎没有成功的例子。当时就有专家学者指出:如果要搞兰白一体化的话,那就将兰州和白银市委市政府撤销,新成立两市统一的党委和政府。先解决行政,把权力理顺之后才能干事,否则兰白跨区域的一体化成功可能性不大。

再说产业结构不互补。兰州是一个以石油化工为主的重化工城市,而白银则是以铜硫矿采掘为主的资源型城市,两者在各自的优势产业上无法对接,构不成一个可以互相衔接的产业链。

后来的事实也证明了这个结论,两市一体化的关系就是“同床异梦的夫妻”,而且两市的竞争关系要大于合作关系。因为白银希望一体化就是把兰州更多的项目放在白银,其实现在白银很多项目本来就是从兰州争过来的。一来二去,导致兰州对白银有意见,但白银方面则认为这是市场的选择。

此后的好多年,对于兰白一体化,省市各级一直还在提,但不管是省级层面,还是兰白两市都已经没有实质的措施推进了。

4

再携手

2012年8月20日,兰州新区正式获批国家级新区,成为全国第五个、西北第一个国家级新区。在这片希望的热土上,兰州新区拉开了大开放、大建设、大发展的序幕。

在兰白一体化无法取得实质性进展之际,这是兰州发展的千载难逢的机遇。

甘肃方面希望通过打造新区这个新的增长极,来实现“强省会”战略,发挥兰州省会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兰州新区为什么会出现?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兰白一体化没有达到甘肃对它的期望。

建设兰州新区让兰州有着最现实的选择。经过十几年的探索,兰州终于意识到服务业兴市战略的失败,因为任何中心城市发展都无法绕过工业化的阶段。

面对发展困境,兰州喊出了重振兰州制造的战略,重新拥抱制造业,开始打造工业,补工业短板。但是兰州主城区基本没有工业用地的指标,南山挡住了兰州向南扩张的脚步,东部的榆中盆地,面积狭小,无法形成工业集聚,向西的红古也无法承担复兴兰州制造的重任,因此向北是兰州唯一的选择。

向北,主要是秦王川盆地和白银,但是兰州和白银迟迟无法完成行政的一体化,兰州只能选择押注秦王川。兰州新区的出现,意味着兰白一体化战略走向了终点。兰州新区设立后,兰州主城区的工业、高校和物流等非省会功能开始全面向着兰州新区疏解。

曾几何时,因为兰州主城区缺乏土地,很多工业企业只能选择在离省会最近,且拥有大量工业土地的的白银落地,但是兰州新区设立之后,大型企业和项目在选择落户的时候,当然会选择比白银发达,商业环境更好,基础设施更完善的兰州新区。

自此之后,白银不得不面对一个很严峻的问题,作为国家级新区,兰州新区拥有更好的投资环境,白银的发展遭遇困境在所难免,这方面从白银这几年的发展就可以看出。

当然,兰州新区的出现并不意味着甘肃放弃了白银,只是把白银承担不起来的甘肃增长极责任交给别人了。面对强劲的竞争对手,白银彻底败下阵来......

5

如何突围?

当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正在成为我国区域承载发展要素的主要空间形式时,曾经辉煌的白银,面对发展的困境真的开始着急了,那么,白银如何突围?

跳脱开白银本身,即使是全世界范围内的资源枯竭型城市,产业转型都是一个历史难题。当一个城市的动力锁定在矿产资源,而这个城市的兴衰又寄望于资源时,城市的雄起与衰落,已不是自己所能掌控。

在对自然资源的无节制开发之下,中国许多资源枯竭型城市都陷入了“经济低迷、转型无路”的困境之中,是资源成就了城市,资源依赖板结了城市,而资源枯竭更是终结了城市。

营商环境是当下一个城市的核心竞争力,白银政府需要科学有为,锻造一流的营商环境。越是经济发展遇到困难时,政府越要看好“自己的手”,要做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政府,多干营造公平宽松营商环境的事情,少做干预具体经济运行的事情,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治理体系、治理能力提升。

白银需要做的是重新审视自己,重读“市场逻辑”,明确界定政府权力的边界,找准政府和市场相互补位、协调配合的结合点,实现“有效的市场”和“有为的政府”最佳结合,推进简政放权,抓好政策标准、政策执行、法治环境、政务环境建设,把力气用在营造一流的营商环境和搞好政府服务上。

白银需要提高区域站位,紧抓国家战略。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政策容许地方开发未利用的土地,同时,甘肃开始对省内贫困地区的人口进行大范围的搬迁,这给了白银第二次崛起的机会。

兰州在“十四五”规划建议中明确要加快土壤修复,构建陇中河套平原,承接全省的移民。但是,兰州需要一个帮手,而白银的机遇正是这个角色。

白银应摈弃单打独斗的观念,在推动区域发展上多出力,主动拥抱兰州,构建陇中河套平原。白银要安安心心与兰州配合,提升陇中河套平原的产业和人口承载能力,打造西部经济的又一增长极!

白银要继续下大力气,打通交通瓶颈,畅通对外联系渠道,更要积极主动与兰西城市群主要城市搭建合作关系,主动融入兰西城市群,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全面盘活白银这一战略要地的区位优势。

产业决定城市兴衰,产业兴则城市兴,产业聚则人口聚。政府在产业升级过程中,要更多扮演规划和引导角色,搭建好舞台,让民营资本来唱主角。在这场产业升级战役中,如何充分整合和盘活白银的关键要素,成为白银转型的关键。

面对发展机遇,白银需要提高综合承载能力,加快城市硬件和软实力建设,推动城市产业更新,推进核心城区承载更多的产业和人口,全面整合白银、靖远和平川,带动周边区域尤其是县域的发展,形成以两区一县为核心的甘肃区域增长动力源。

六十多年前,一位跨着战马的将军总指挥在白银发出铮铮誓言:用热血和生命谱写艰苦奋斗的光辉史诗,要“打一口铜棺材,死了埋在火焰山”。更将《白银炼铜法》写进了世界冶金史,锻造出光辉的“白银精神”。

这是白银这座“英雄之城”曾经崛起的光辉写照,纵观白银发展史,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白银的辉煌和崛起,受益于白银人敢为人先的精神和坚持不懈的努力。

如今,面临城市转型升级和二次创业的机遇,白银需要重拾“白银精神”,重绽白银之光。

编者按: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 瞭望智库(ID:zhczyj),作者:大贺


阅读全文
打开APP,享受沉浸式阅读体验

联系我们

官方服务热线

研究报告订购热线:400-068-7188

产业规划项目热线:400-639-9936

客服邮箱:service@qianzhan.com

长按二维码关注

提问研究员

一键提问研究员,零距离互动交流

我要提问
1

App数据库能为你做什么?

看看用户怎么说

2

App问答能为你做什么?

看看用户怎么说

3

App报告能为你做什么?

看看用户怎么说

4

App文章能为你做什么?

看看用户怎么说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