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瞻经济学人 紧跟行业趋势,免遭市场淘汰

打开APP

高蛋白,更健康?Nature子刊:恰恰相反,限制蛋白质摄入能让雄性小鼠延寿30%

生物探索

2

(图片来源:摄图网)

作者|林山月   来源|生物探索(ID:biodiscover)

饮食干预是健康的重要调节剂,许多饮食干预计划都提倡摄入高蛋白质,尤其是在健身群体中,高蛋白质更是不可缺少的“撸铁装备”。然而,近年来的研究却表明,低蛋白饮食可能比高蛋白饮食更健康。

近日,《Nature Aging》发布了一篇题为“Lifelong restriction of dietary branched-chain amino acids has sex-specific benefits for frailty and life span in mice”的文章,再次为低蛋白饮食提供了佐证。

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的研究人员提出,在两种早衰小鼠中,限制饮食中的支链氨基酸水平能够促进代谢健康,并且在生命之初就遵循这种饮食方式的雄性小鼠寿命延长了30%,表明减少蛋白质摄入或许能够作为促进健康长寿的一种干预措施。

1

https://doi.org/10.1038/s43587-020-00006-2

支链氨基酸(BCAAs)是指蛋白质中三种常见的氨基酸,即亮氨酸、异亮氨酸和缬氨酸。这类氨基酸对任何运动项目来说都是最重要和最有效的营养补剂,能够以促进胰岛素和生长激素释放的方式促进合成代谢,达到增加肌肉、减少脂肪、提供营养的作用。

一直以来,BCAAs的摄入有益于延长寿命成为一种共识。然而2014年《Cell Metabolism》发布的一项综述性研究却提出,降低蛋白质消耗量与死亡率和糖尿病发病率更低有关。并且越来越多前瞻性临床试验表明,高蛋白饮食可能与胰岛素抵抗、糖尿病、肥胖和死亡率之间存在关联。

2

https://doi.org/10.1016/j.cmet.2014.02.006

为了了解低蛋白饮食的效果,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首先评估了限制BCAAs摄入对Lamin A/C基因敲除和LmnaG609G/G609G两类早衰小鼠模型的影响。在保持总热量以及摄入脂肪量不变的情况下,两类小鼠均从断奶开始接受21%蛋白质饮食(对照组)、较低氨基酸(AA)以及较低BCAAs饮食,其中后两组AA或BCAAs的摄入量仅为正常饮食的三分之一。所获数据显示,与另外两组相比,低BCAAs组的小鼠寿命普遍更长,说明BCAAs限制或许能够延长早衰小鼠的寿命。

3

支链氨基酸的限制延长了早衰小鼠的寿命

如果让正常小鼠也遵循低BCAAs的饮食方式,是否也会起到与早衰小鼠同样的效果呢?为了探究这个问题,研究人员将源自于美国国家老龄研究所(NIA)的野生型C57BL / 6J.Nia老年小鼠(16个月大)随机分配至对照组或低BCAAs组,并定期追踪其健康状况。结果显示,在总摄入热量不变的情况下,接受低BCAAs喂养的小鼠体重终生低于对照组小鼠,同时葡萄糖的耐受性更高,表明代谢健康得到改善。

3

低BCAA饮食可改善老年小鼠的代谢健康

另外,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些小鼠的身体似乎也更加强健。值得注意的是,研究中没有观察到小鼠寿命显著延长的情况。

2019年《Nature Metabolism》发布的一篇文章表明,人体会对早期的营养摄入形成记忆。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猜测,接受低BCAA饮食的时间可能影响了其效果。

1

https://doi.org/10.1038/s42255-019-0121-0

于是,他们从小鼠断奶之后就开始以低BCAA饮食进行饲养,发现与对照组相比,无论是雄性还是雌性小鼠,终身体重均明显更低,并且低BCAA饮食组雄性小鼠的中位寿命增加31.8%,最大寿命增加12.3%,寿命最长的小鼠甚至存活了1456天,比基于普通饮食的最长寿小鼠要长四分之一。

2

从断奶后接受低BCAA饮食的雄性小鼠寿命明显更长

蛋白质主要由20种基本氨基酸构成,而BCAAs以及另外一些氨基酸无法内源性合成,必须由日常饮食中摄入。为了了解减少BCAAs是否会产生副作用,研究人员对终生接受BCAA喂养和对照组的小鼠进行了超声心动图检查,发现终生低BCAA饮食喂养并不能明显改善或损害心脏功能。

值得注意的是,对骨骼肌以及肝脏的转录分析显示,雄性小鼠体内的雷帕霉素复合物1(mTORC1)底物S6K1 T389的磷酸化显著降低,前者是代谢和兴奋的中枢调节因子。

总之,这项研究表明,限制饮食中的BCAAs可能是健康生活的关键,不仅有助于减重,还能够达到增强体魄、广泛改善新陈代谢健康的效果,并且不会影响心血管功能以及肌肉功能。另外,在生命早期就遵循这种饮食还有助于延年益寿。

当然,在将这种饮食正式应用于人群之前,仍需进一步研究,以确定该饮食方法的安全性及有效性。

参考资料:

[1]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3587-020-00006-2#Abs1

[2]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155041311400062X

[3]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2255-019-0121-0#Abs1

编者按: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生物探索(ID:biodiscover),作者:林山月


阅读全文
打开APP,享受沉浸式阅读体验

最新评论

打开App,查看更多评论
×

提问研究员

一键提问研究员,零距离互动交流

我要提问
1

App数据库能为你做什么?

看看用户怎么说

2

App问答能为你做什么?

看看用户怎么说

3

App报告能为你做什么?

看看用户怎么说

4

App文章能为你做什么?

看看用户怎么说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