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石 来源|石时农业评论(ID:gh_7c8a2485c232)
阿里无愧于互联网浪潮下在中国诞生的奇迹。
它在中国完成了许多的第一次,无论是它从国外学来的,还是自己在本土创造出来的:
全国最大的网上购物“淘宝”
中国最早的电子支付“支付宝”
全国最大的广告平台“阿里妈妈”
全国最有影响力的物流科技平台“菜鸟网络”
曾经全球领先但现在麻烦很深的互联网金融科技公司“蚂蚁金服”
全球领先的云计算及人工智能科技“阿里云”
对中小企业深刻理解的管理工具“钉钉”
具有独创和完整的组织文化“六脉神剑”
无中生有打造出来的现象级事件“双十一”
中国的另类商学院兼企业家俱乐部“湖畔大学”
……
当然,阿里不仅有高光时刻,也有不少败走麦城的案例,比如:
每况愈下的阿里文娱,最近的蚂蚁金服事件,长期投资但至今难言成功的“淘宝村”,以及扑朔迷离的在农业产业链的布局……
01
“淘宝村”,工业产品下行的通道
当电商巨头们,裹挟着在城市消费人群中攻城略地的喜悦环视天下的时候,广袤的农村映入眼帘,成为尚待开垦的最后一块处女地。
回首电商在中国的发达史,我们不难发现:
主打“便宜”和“便捷”双王牌的电商,从终端交易入手逐渐向上游延展,最终取得了对于生产厂商的巨大话语权和控制力。
而中国的土壤又似乎特别适合电商的发育和发达:
1.人口众多,消费群体庞大,人群相对集中;
2.工业体系健全,产品门类齐全,品类繁多;
3.产品各个档次齐备,可满足不同消费人群,且价格低廉;
4.物流系统发达,人工及配送成本低,工作时间长,终年无休,配送及时;
5.经济发展呈上升势头,消费者从贫困迈进小康门槛,购买欲望强烈。
可以说,这几项无可比拟的天然优势,造就了中国电商发展在全球一枝独秀的局面,让他国的电商们空有羡慕嫉妒恨的眼神。
以阿里和京东为代表的电商巨头们,用过往的成功经验和能力为基础,顺势延展到农村和农业领域,在他们看来将是水到渠成的事情。因此,巨头们在前些年就纷纷开始了在农业和农村的布局。
根据阿里研究院和南京大学空间规划研究中心等单位联合发布的报告显示:
从 2009年到2019年10年间,阿里在全国25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建立了4310个淘宝村。但这个数字相较于中国的幅员辽阔和人口众多,只能算是波澜不惊;
淘宝村在增加农民收入、带动返乡创业、促进产业兴旺等方面凸显出重要的价值。2019年,全国淘宝村和淘宝镇网店年销售额合计超过7000亿元,在全国农村网络零售额中占比接近50%,活跃网店数达到244万个,带动就业机会超过683万个。这个数字的“算法”不明,在带动就业机会方面估计水分不少,暂且按下不表;
淘宝村持续助力减贫脱贫。2019年,全国超过800个淘宝村分布在各省级贫困县,其中63个位于国家级贫困县。国家级贫困县的淘宝村年交易额接近20亿元。不怀疑此数字的真实性。但全国脱贫工作已经完成,这些村的价值就回归正常值范围了;
“淘宝镇”将是中西部地区电商发展核心单元。2019年,中西部地区的淘宝镇达到210个,而淘宝村只有156个。这反映出在中西部地区经济欠发达,电商发展将以镇、乡为核心单元。在基础设施、物流快递、人才、土地等方面,由镇乡中心辐射各村。这一模式与经济发展阶段、地域差异和人口集中度匹配,甚合商业规律;
据较早的农业农村部信息中心的报告显示,在2018年,天猫、淘宝占全国上行主渠道县域农产品市场份额约 75%。但这一优势局面在2019年和2020年已经被迅速改变了,现在,农产品上行渠道已经是淘宝、京东和拼多多三分天下了。
展望下一个十年,预计全国淘宝村将超过2万个,将带动超过2000万的就业机会,让更多的年轻人返乡创业就业。依据经济发展的规律,农村人口,特别是年轻和高购买力人口,还会继续快速向城市转移,农村的空心化是无可避免的趋势。淘宝村未来的发展战略与规划如何调整和适应这种变换,我们拭目以待。
此外,阿里从2010年起,还以“汇通达”作为产业互联网平台,以乡镇会员店的形式,整合乡镇渠道和零售资源,并希望借此升级服务农村市场的能力,并以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手段赋能乡镇店,使其获得数字化经营模式与经营能力。
据介绍,目前在全国已有超12万家乡镇店。但无论如何,“汇达通”仍然属于工业品下行的销售渠道,是从城市向农村、从网上向实体店的延伸。
02
通道合用:农资产品下行的顺风
从2015年开始,阿里就做起了农资的生意。
起初,阿里是发挥电商平台和“淘宝村”的优势,整合供应链,销售农资产品。阿里本身没有农资产品,因此阿里必须要与农资企业,尤其是巨头公司们合作,建立强大的农资供应链,在“互联网+农资”的大餐中分一杯羹。
从2015年开始,阿里先后与新洋丰、金正大、史丹利、芭田股份、中化集团等农资巨头签订合作协议。
根据阿里的数据,全国耕地面积为18.27亿亩,如果按照一亩地一年投入的农资产品为200元计算,整个农资市场至少为3650亿元。以上只是农资产品的市场,还不包括互联网服务、数字化服务和金融服务等市场。
虽然通过淘宝村进行的农资产品的带货销售起步艰难,销售数据也不算靓丽,但据阿里的网购农资趋势报告显示:
2020年,农户数量同比增长了120% ,有机肥、生物肥料在“春耕节”期间的成交量同比增长 266.8%。其中,80后的网购农资者占比超60%。
虽然基数不大,但从趋势看,进步还是令人鼓舞的。
在所有的战略合作中,最值得关注的是2020年6月份与中化共建数字农业基地。
根据协议,通过中化MAP的生产全过程管理和品牌打造,实现订单农业模式下的全程品控和溯源。
此外,还利用阿里“产地仓+销地仓”的数字化农产品流通网络,双方将能够提升科学化种植管理水平,推动现代农业产业链和供应链优化与升级,并实现相互赋能。
这看起来是一幅相当合理和丰满的规划路线图,但现实却是冷酷的。
在阿里投资农资电商的同时,京东、金正大、辉丰股份等有实力的大企业也纷纷紧随其后、投资下海,但结果是先后触礁、折戟沉沙。
农资电商难以成功的原因诸多,其中重要的有:
农业产业发展滞后,产业化程度低,配套能力弱。商业资本在进入农业领域后会面临诸多基本建设的问题,而不像在城市经济中,简单整合便可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农村人口分散,受教育程度低,与城市集中和成熟的消费人群本质不同。在接受、消化、理解和利用网络资讯、掌握电子商务手段和具备基本金融支付能力等方面,存在着先天不足;
农村地域广阔且交通不便。随着运距的延伸,单位运输成本会呈几何数级增长,物流的可靠性和时效性也会大打折扣。对于价值密度较低的农资产品、低端消费品来讲,成本将是短期难以逾越的障碍;
农资产品不是普通商品,不可以直接消费。农资产品是用于再生产的过程,都有较高的技术含量。如何根据气候、环境、栽培条件和种植作物等因素达到最佳效果和效益,是一系列非常复杂的问题。简单的电子商务和物流配送,并不能解决农业和农资领域的这些基本问题。因地制宜的技术指导、售后的跟踪服务是农资电子商务的另一个难题;
质量保证和退货处理也是电子商务成功运行的必要条件。但是因运距和运输成本的问题,反向操作系统的建立,买方的诚信等问题,都会让其难以实施;
现有农资业务的主体依然是传统农资店的零售。该模式涉及农资厂家、代理商、经销商、农资店等多方面的利益博弈。农资电商的本质是去中间化,必然会引发代理商系统和零售店的联合抵制。
03
农产品上行的尝试
据阿里巴巴集团介绍,过去三年销售农产品5400亿元。从2019年开始,阿里平台农产品交易额就超过了 2000 亿元。
这确实是一个值得傲娇的数字。
对下一步发展的思路,阿里给出的答案简单而粗暴:
“让农产品成为商品,让商品成就品牌”,“袁隆平实现了亩产 1000 斤,我们希望做到亩产 1000 美金”。
如果挑几个高附加值的单品和几个特殊的地点来做,这似乎并不难;但对于整体农业产业来讲,对于广大的农村地区来讲,这近似天方夜谭了。
截止到2020年,阿里在全国有5400多个淘宝村和1700多个淘宝镇。淘宝村既然已经作为工业商品下行的渠道,同时承担农产品的集散地和上行的通道,也是理所当然的想法。
根据阿里的数据,过去三年里在农产品电商销售额前十名单中,近水楼台的浙江遥遥领先,之后分别是上海、广东、江苏、山东、安徽、福建、四川、云南、北京。这个名单与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均GDP关联度非常高。
目前国内一、二、三线的城市占地面积约50万平方公里,有8亿左右的淘宝消费者,占其近8成的电商消费者。而剩下的2成,则来自另外的900多万平方公里。远离中心城市就意味着供应链和物流体系的建设的难度大、成本高。
在阿里看来,“一县一业”是其“帮扶”的基本门槛。
一个地方如果连一个产业都做不出来,阿里也无能为力。
按照阿里的说法,电商是赋能,让“商品成为品牌”。阿里不仅要让农产品卖得出,还得让消费者记得住、卖得好。
但是,农业生产在规模化和标准化的改造都没有完成之前,农业的现代化和产业化只能是美好的愿望。
农产品的所谓“品牌化”也只能是低端的品类和地域特色为核心要素的低端品牌的塑造,其产品的品牌的含金量很低很低,“护城河”也很窄,甚至可以被看作是有冠名的另类低价倾销而已。
一、二、三产业如果仅仅是互相对接和联通,我们谓之为“接二连三”,虽然也有价值,但与传统渠道商的作用区别并不大,只是多了一种选择。
如果能够从后端开始深度介入,帮助前端产业通过规模化、标准化和新科技的使用来提高生产效率和管理水平,实现产业的升级和产品价值的增值,这才是国际上提出的“第六产业”概念的核心。
一种情况是1 + 2 + 3 = 6;另一种情况是1 X 2 X 3 = 6。
结果表面看并没有太大的差异,但其背后的精髓却完全不同。
04
深入农业产业,阿里的深度布局
大概正是不满足于对于农产品交易和物流的简单介入,阿里终于下决心开启了其农业全链路数字化的升级之路。
2019年10月,阿里成立数字农业事业部,聚合了体系中的淘宝、天猫、菜鸟、蚂蚁、阿里云、盒马等13个业务,计划建立产、供、销三大中台。并设定目标,在全国落地1000个数字农业基地,实现农产品产、供、销的无缝对接,并力图实现涉农产品2022年的全年网络销售额突破4000亿元。
这是一个极有进取心的数字。
在阿里数字农业事业部成立的当月,就与浙江衢州柯城政府共同成立了“柯城鸡尾柚标准示范基地”。
基地配备了土壤传感器、光传感器等设备,能够实时监控土壤水分、PH值、日照时数、光和有效辐射等情况。根据这些数据,果农可以在电脑或手机上远程实时操控灌溉的时间、强度等,避免造成旱、涝,也能避免资源浪费。
同时,基地还引进了阿里巴巴的智慧农业IOT物联网技术和数字化管理工具。
除了土壤和光照情况,这套系统还能监测植株长势、土壤养分分布、土壤有机质含量等,可实施精准化种植管理,全程追溯。便于精准用肥及病虫害控制,提高鸡尾柚产量,增强果实甜度、光泽度等指标。
基地进行了全产业链的数字化改造后,从种什么、怎么种、何时采摘,到如何运输、如何销售,整条链路都引入和依靠大数据支撑。
但以笔者看来,以上的这些技术设备、手段和思路与政府项目大同小异。
虽然强于凭经验、拍脑门的决策,但是这些基于行政管理逻辑所做的某些环节的单点提升和横向的数字化改造,它们并不是基于生产和经营决策逻辑设计的纵向的决策系统。
所以,看着热闹、说着好听,对于真正的农业操作实践帮助不到,实际价值极为有限。
举个简单但不一定恰当的例子:
一个是特斯拉,搞得是“自动驾驶”;一个是拉斯特,搞的是无数“仪表盘”,也可以帮助到驾驶员。
但两者完全不是一码事。
阿里的1000个数字农基地被认为是大胆的尝试。
根据阿里的数据和计划,其“亩产一千美金”计划已覆盖全国 25个省份,超过1亿人口,涉及超过2500个农产品品牌。这种“基地模式”突破了过往农村电商的范畴,是对农业产业全链路数字化升级的深度参与,力图实现从聚合消费能力到聚合供应链的能力的飞跃。
如果能够成功,将可以实现优质农产品原产地直供,让消费者吃上更安全、更有品质的食品 ;同时,以高科技加持的供应链,还能帮农民提高种植、流通、销售各环节的效率,提升土地利用价值,达到助农增收的目的。
在农业走向规模化和标准化的过程中,对于阿里巴巴这样的企业来说,把业务延展到生产和种植端,是占领市场制高点的战略举措,值得赞扬。
但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农业生产由于品类繁多、气候多样、环境各异、过程漫长,不可控因素众多,实现“相对可控性”是无数人的梦想,绝非3、5年的事情。
另外,其“数字农业”本质上还是“农业数字化”,与政府的项目和思路大同小异,本质上还是宏观和横向的收据汇集逻辑,并非是产业的微观和纵向的决策逻辑。
预则立,不预则废。
05
产业链闭环与产业链金融
阿里旗下的蚂蚁集团凭借其科技优势、平台优势及场景优势,能够为业已形成的产业链闭环提供全方位的数字金融服务。其基本流程是:
蚂蚁金服与农业产业链中的龙头企业合作,为与龙头企业合作的规模农业经营主体提供金融支持,蚂蚁金服通过信息审核决定是否发放贷款;
蚂蚁金服所提供的贷款不以现金形式发放,而是提供在淘宝平台上购买生产原料和农机设备的信用额度,及“封闭性贷款”,借款者必须在淘宝平台上用信用额度购买龙头企业指定的农资产品,并在其技术指导下进行生产;
龙头企业负责农产品收购。龙头企业从货款中扣除借款等额部分支付给蚂蚁金服,剩余部分支付给借款者;
为减小农业生产和经营的风险,保险公司为借款者提供包括农资安全险、人身意外险在内的综合保险。蚂蚁金服可以掌握借款者从购买生产原料农机设备、养殖、再到销售的实时信息,保证所有资金用于农业生产,并控制风险。
这一系列安排看上去很美,但真正操作起来槽点非常多,各种坑也层出不穷,绝非易事。
农业行业的规模化程度低,规范性差,以至于任何操作的综合成本非常高。
以笔者的亲身操作经历来看,各种坑和槽包括:
需要说服各级地方领导,得到他们的理解和支持;
说服和培训团队,得到他们的认同,并且坚决有创造力地执行;
找到当地强有力的合作伙伴,否则强龙难压地头蛇;
说服农民,找到勇于吃螃蟹的“带头大哥”;
喝好并喝倒村长和村支书,同时还能摆平村里的“刺头”;
寻找和培训多方位的供应商,安排和对接物流系统;
对接金融系统,在时间、地点和审核效率上能够对接;
产出的农产品及时收获,堵住跑冒滴漏,及时烘干和清仓入库,及时首付款......
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结果都有可能是零。
你品,你慢慢品!
06
结束语
社会商品闭环与金融和数据的大循环
之前,无论阿里或京东如何得牛,它们所能够做到的,也就是打通某个产业的产业链并形成闭环。
但是,如果我们仅仅把阿里在农业和农村的布局,看作是城市商业向农业和农村的延伸,那我们就“图样图森破”了。
在社会商品的整体流动中,一个方向是从工业向城市、农业和农村的下行方向,另一个是从农业和农村向城市和工业的上行方向。
这两种方向的商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最终形成一个大的闭环。
谁能够最终打通这个大循环,谁就打通了营商的“任督二脉”,占据了未来市场的绝对制高点,拥有巨大的话语权。
为了这一美好的愿景,任何努力和付出都应该是值得的。
不是吗?
编者按: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石时农业评论(ID:gh_7c8a2485c232),作者:刘石,农业产业化专家、全国工商联农业产业商会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