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瞻经济学人 紧跟行业趋势,免遭市场淘汰

打开APP

扎堆造车只是表面的喧嚣,激光雷达才是那把“尖刀”

图灵TOPIA

作者|量子 来源|图灵TOPIA(ID:turingtopia)

他人贪婪我恐惧,他人恐惧我贪婪。

汽车行业最近特别热闹,呈现出扎堆造车的态势。尤其是中国,涌现出一大堆智能电动车企业,大体来看分为三类:创业型的蔚来、威马、小鹏;上汽这类传统车企转型;互联网巨头与车企合作造车。

近期的三个热门选手,百度已经官宣造车了,阿里巴巴与上汽联手推出智己,小米羞羞答答的,大概率最后也会宣布造车。

放眼全球市场,大家最关注的就是苹果已经决定造车了。估计这也是推动国内一众势力扎堆造车的催化剂。

当所有人都开始意识到一件事情的重要性时,往往也就到泡沫期了。

不是说后来者就一定没有机会,但如果失去了先发优势,对后来者的实力要求就特别高了。

苹果就是一个典型,很多东西都不是苹果首先使用的,但却是用得最好的。为什么,原因非常简单,因为苹果“壕无人性”。账户里趴着的一万多亿现金,是苹果最大的底气。

当苹果宣布要造车的时候,无论特斯拉还是欧洲的大众等汽车巨头,都很重视。原因有很多,但最主要的就是苹果有钱有人。

小米、百度的现金储备在百亿量级,与苹果存在数量级的差距。这就会带来一个根本的不同,同样是造车,别人一年可以投入1000亿,你一年能拿出多少钱。别人可以组建几千人甚至上万人的团队,你有多少人。

要知道,汽车可是一个异常烧钱的行业。如果每年投入几十亿,弄一个几百人的团队,就要造车。在几年前的探索期还可以,但现在智能电动汽车市场已经明显进入了异常激烈的“阵地战”阶段,弹药量太少根本就无法形成像样的战斗力。

此外,不掌握关键领域,如果还是陷入低附加值的汽车组装厂,意义不大。这就像再造一个联想,对于几十年前的中国有价值,但对现在的中国,“缺芯少魂”的组装厂价值相当有限,资本市场也不会认可你,看看现在联想的市值就知道了。

对于智能电动车而言,电池和自动驾驶是两个最关键的领域,其中自动驾驶是视觉系统+车载芯片+自动驾驶控制系统构成的统一整体,也就是感知+决策+执行一体化。

与其造整车,不如在上面的某个关键领域实现重点突破,利润不一定比造整车少。

那么是进军电池还是自动驾驶?

电池是宁德时代、LG、松下的天下,即使是特斯拉也都是外购的,其他汽车新势力也基本是外购。如果自己要生产电池,先不说技术储备跟不上,电池厂也是典型的资本密集型领域,动不动就要投入几百亿进去扩充产能,几年才见成效。

现在电池三巨头都在重金扩建电池产能,几年后格局就基本稳定了。要在电池上做文章,汽车新势力基本没戏了。

下面来看自动驾驶系统,百度在自动驾驶领域倒是早早就布局了,这可以作为其一个重要的抓手。但是,自动驾驶不仅仅有软件,车载芯片提供的算力以及视觉系统也很关键,而且这是一体的。百度只是在控制软件领域有优势,在芯片和感知硬件(摄像头、毫米波雷达、激光雷达)基本是空白。

再看看小米,电池、视觉系统、车载芯片、自动驾驶控制系统,占哪一样?我很好奇,小米要造车,从哪里下手呢?所有核心部件都外购,最后再找个代工厂组装,自己做供应链管理?

相比而言,我更看好一直坚持不造车的华为。尤其是华为重点进攻激光雷达,我觉得很有戏。

第一次听说华为研发激光雷达,我觉得没什么,但是有一条消息震撼了我——华为有1万多人研发激光雷达技术。

恩,这很华为。

一万多人啊,而且现在激光雷达还没进入大规模量产阶段,不用在工厂、供应链、销售等领域配备太多人。这一万多人,大部分都是研发人员。

大家也许对1万人没什么概念,我们来对比下其他造车新势力。现在炙手可热的蔚来、威马、小鹏员工都不到1万,这里面有大部分都分布在生产线、供应链管理、营销、售后方面,真正投入研发的估计不会超过5000人,而且这部分研发人员还分布在诸多领域。即使是自动驾驶这种核心领域,相信造车新势力的研发人员不会超过3000人。

聚焦到一个城墙口,以数倍于敌的弹药量撕开一个口子,然后大部队涌入攻城略地,是华为常用的战略。

那么,为什么选定激光雷达作为那个堆积弹药的“城墙口”呢?

任正非的管理哲学可以概括为一句话,“方向大致正确,组织充满活力”。华为的各种管理方法、薪酬策略,都是为了让“组织充满活力”,这也是大家讨论比较多的。但是,“方向大致正确”才是战略的基点。

华为选定激光雷达这个领域,虽然有点冒险,但一旦成功,意义绝对不亚于造整车。

如何评价国内智能汽车厂商的价值,有一个重要的标准就是能不能对特斯拉形成威胁。相比于再出一个整车厂商分享特斯拉十分之一甚至更少的市场份额,华为的激光雷达将有可能是刺入特斯拉心脏的那柄尖刀。

特斯拉的杀手锏是什么?自动驾驶,这也是资本市场给特斯拉按照科技公司估值而不是传统汽车公司估值的关键。

对于自动驾驶这个大方向,大家是没什么分歧的。但是,如何实现自动驾驶,现在是有很明显的分歧的,主要就在于是要不要用激光雷达。

现在分为两派:一派是以特斯拉为代表的视觉派,主张用摄像头主导+毫米波雷达用于环境感知,坚持不用激光雷达;另一派主张用激光雷达。

尤其是马斯克,对激光雷达“嗤之以鼻”。

是因为激光雷达不好么?绝对不是,是因为激光雷达太贵了。马斯克其实没得选。因为现在激光雷达的成本就是降不下来,成本降不了汽车价格就没法往下压,特斯拉就只能是富人的玩具,无法规模化。

马斯克给特斯拉定的自动驾驶路线,是用摄像头主导+毫米波雷达辅助,用AI技术不断提升环境感知精度。

其核心逻辑是:短期来看,这套方案足够便宜,可以商用,这在L4以下级别的辅助价值已经够用了;长期来看,押宝AI系统的自学习能力,意图通过不断的数据训练来提升系统准确性,进而达到L5的完全自动驾驶。

这个路线的缺点或者说风险也很明显。太技术的东西我们也说不清楚,来看看大佬的观点吧。

在自动驾驶领域,谁做得最早,技术最厉害?谷歌的Waymo。

Waymo首席执行官约翰·科拉菲克(John Krafcik)在接受德国《经理人》杂志采访时说,Waymo研发的是“完全自动驾驶系统”,而特斯拉则提供了“较为出色的驾驶辅助系统”,两家公司在自动驾驶领域聚焦的并不是同一件事情,根本无法相提并论。

在Waymo看来,特斯拉的技术路线有个天花板,只能作为辅助驾驶,也就是只能止步于L4,到不了L5。

Waymo的CEO科拉菲克说得很明白,“如果你只是进一步开发一套驾驶辅助系统,直到有一天你就能神奇地跳转到全自动驾驶系统,这是一种误解。”

也就是说,马斯克关于自动驾驶的核心逻辑很可能是错的。

与特斯拉不同,Waymo就是激光雷达派。在Waymo发布的第五代无人车平台Waymo Driver,就用上了激光雷达,这也是其核心部件。

就技术性能来说,激光雷达甩摄像头几条街。

更关键的是,激光雷达能实现3D空间建模,而摄像头是不行的。也就是说在激光雷达“眼里”的世界是三维立体的,而摄像头“眼里”的世界却只能停留在二维层面。这就是一个异常关键的区别。

而且,激光雷达可以通过高精度数据,降低对AI算法的要求。我一直觉得,目前以深度学习为主的这波AI技术,是存在天花板的,单靠AI技术,是很难放心把方向盘完全交给自动驾驶系统。这也是为什么Waymo的CEO认为不能从现在的系统“突然神奇跳转到全自动驾驶”的原因。

1

对于大企业之间的竞争,最大的风险就是选错技术路线。一旦发现自己走错了,掉头往往就来不及了。如何把特斯拉挑落马下,靠常规的市场竞争希望不大。目前来看,特斯拉最大的风险就是在自动驾驶方面点错科技树。

自动驾驶系统包括感知+决策+执行,这三方面是相互影响的。感知领域是以激光雷达为主还是摄像头为主,对应的自动驾驶系统必然会有很大的不同。

当然,马斯克作为一个技术极客,对这些技术指标当然是非常清楚的。还是那句话,马斯克心里苦啊。都知道激光雷达好,但是这么贵你让我车怎么卖?100万一台的车有几个人买?

之前几年一个激光雷达要近8万美元,近50万人民币,一个雷达顶两辆车了。Waymo很厉害,一下把价格打到7500美元,但这也超过4万人民币。

最要命的是,一辆车可不止要一个激光雷达就够了,如果算5个,只是激光雷达就要20万,快赶上车本身的价格了。

问题的症结只有一个,把激光雷达价格降下来。

这也是华为的下一个“上甘岭”之战。

人家Waymo都没做成的事,凭什么你华为就行?

华为的底气也很简单——武汉光电技术研究中心的那1万多人。

科技研发,尤其是这种有很大不确定性的技术研发,不是堆人就可以的。但是,堆人也是关键砝码之一。

以华为的薪酬,其研发人员的技术水平不会比国外公司差到哪里去。而且,在相关的技术领域,虽然总体上还是国外领先,但中国与国外已经不存在代差。这种情况下,只要弹药量足够,是完全有可能率先攻下城池的。

以目前的进展来看,华为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了。2020年12月,华为在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主办的峰会上发布了96线车规级高性能激光雷达,号称要把成本压缩到200美元。据悉,目前华为已经建立了第一条激光雷达的生产线,年产能预计10万套。

当然,这个成果只是阶段性的。华为到底能不能把激光雷达压下来,并提供足够的产能,还存在不确定性。做激光雷达的厂商有很多,国外有博世、Luminar、Quanergy、Velodyne,国内除了华为还有禾赛科技,大疆也在研发激光雷达。

但还是那句话,华为做激光雷达不是最关键的,关键的是他居然投入1万人来做这件事,这带来了根本的不同。1万人的研发团队,即使跟国际同行相比,也绰绰有余了。

一旦华为把激光雷达成本压下来,并实现了规模化量产。最尴尬的会是谁?是那个坚决不用激光雷达的特斯拉。

如果华为把至关重要的激光雷达拿下了,就相当于一把直插特斯拉心脏的尖刀。除了特斯拉,其他电动汽车厂商都倾向于采用激光雷达了,国外的奔驰、宝马、奥迪、本田,国内的小鹏、蔚来、长城都有计划推出搭载激光雷达的车型。

到时候特斯拉引以为傲的自动驾驶反而会拖后腿,这也将很大程度影响智能电动车领域的市场竞争。

在智能电动车这件事情上,中国已经是一个重要的玩家。在各个细分赛道上,中国都有优秀的玩家:在电池领域,有宁德时代等,而且中国掌握了上游的锂电池产业链条;

在整车领域,有比亚迪,还有蔚来、威马、小鹏,以及一众传统车企,现在阿里、百度也加入了,小米很可能也会加入,对特斯拉形成“群殴”之势;

在自动驾驶方面,独立厂商有百度、华为、小马智行,而且蔚来、威马、小鹏这些新势力最看重的就是自动驾驶系统,应该也不会多差。

如果华为再把至关重要重要的激光雷达拿下,那中国智能电动车产业的胜算就更大了。

所以,汽车赛道的中美对弈,中国要不要多一家企业造车意义并不是那么大,华为能不能把激光雷达做成,才是那个对全局更有影响的关键一子。

编者按: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图灵TOPIA(ID:turingtopia),作者:量子


阅读全文
打开APP,享受沉浸式阅读体验

联系我们

官方服务热线

研究报告订购热线:400-068-7188

产业规划项目热线:400-639-9936

客服邮箱:service@qianzhan.com

长按二维码关注

最新评论

打开App,查看更多评论
×

提问研究员

一键提问研究员,零距离互动交流

我要提问
1

App数据库能为你做什么?

看看用户怎么说

2

App问答能为你做什么?

看看用户怎么说

3

App报告能为你做什么?

看看用户怎么说

4

App文章能为你做什么?

看看用户怎么说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