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为应对疫情对国内经济造成的影响,国内宽财政+宽货币联手,再加上积极的财政政策三管齐下,扩大预算财政赤字、增加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额度、发行万亿抗疫特别国债,使得2020年我国政府债券发行量再创新高。
政府债券是政府为筹集资金而向出资者出具并承诺在一定时期支付利息和偿还本金的债务凭证,具体包括国家债券即中央政府债券、地方政府债券和政府担保债券等。政府债券具有安全性高、流通性强、收益稳定、免税待遇的特征。
1、政府债券发行情况
根据中央结算公司的数据统计,2014-2020年我国政府债券发行规模呈现先增后减再增的趋势,2017-2018两年政府债券发行出现了连续下降。2020年政府债券发行筹资任务大幅增加,在市场各方的支持配合下,全年发债工作进展顺利。
2020年我国政府债券发行量出现猛涨,国债供给规模远超往年,截至2020年,仅有3年发行了特别国债,分别是2007年、2017年和2020年,为应对疫情2020年发行了1万亿抗疫特别国债。根据中央结算公司数据,我国全年共发行了政府债券约13.46万亿元,同比增长60.8%。
从2020年我国政府债券产品发行结构来看,最多的是记账式国债,总共发行了约6.91万亿元,占比51.32%;其次是地方政府债,总共发行了约6.44万亿元,占比47.87%;储蓄国债(电子式)则仅占0.81%。
2、政府债券存量情况
2014-2020年我国政府债券存量呈上涨趋势,增速呈现下降趋势,但2020年增速出现了回升。2020年政府债券托管量为45.63万亿元,同比增长22.6%,较上年末增加84084亿元存量。
从2020年末我国政府债券市场存量结构来看,我国政府债券存量中占据主要部分是地方政府债券,2020年末存量共约为25.45万亿元,占政府债券总存量的55.8%;其次是记账式过账,2020年某共有存量约19.44万亿元,占政府债券总存量的42.6%;电子式储蓄国债的存量最少,2020年末共有存量7423亿元,仅占政府债券总存量的1.6%。
3、政府债券期限利差变化
目前,我国的国债偿还数额是作为到期年度的财政支出的一个项目列入此年的支出预算,从正常财政收入之外的资金来源是有限的,而国债每年都在发行,每年也都有到期的债券须要还本付息,所以就要避免偿债高峰年的产生,制定合理的期限,使国家每年都保持一个较稳定的偿债能力,确保国家信用。
因此,每年发行国债,首先就要考虑已发行而还未兑付的债券,再应预测未来的财政收支情况,使长期、中期、短期的债券有机地相互依存,保证国家经济正常运转。
2021年1月,尽管受到税期影响,资金利率有所回升,但是央行持续大额净投放下,市场对于流动性的预期维持平稳。短端1年期国债利率受到资金面趋紧的影响有所回升,但受到经济数据利空出尽,国内疫情防控形势日趋复杂,地方债提前批发行缺位等因素影响,长端利率震荡回落,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下行3BP至3.12%,收益率曲线平坦化。
4、2021年政府债券发行计划
根据财政部发布2021年国债发行计划,对比2020的实际发行情况,可发现除了7月份抗疫国债发行导致的一般国债让路外,两年的发行差别主要集中在上半年,发行品种差别主要集中在超长国债和储蓄国债的供给上。特别是对比一季度的发行计划,2021年在1月和3月各多增了一只超长国债发行,并且在3月份增加了储蓄国债的发行。
5、政府债券发展趋势
我国政府债券市场经过数十载的深耕与积淀,为我国经济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也将会在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征程中固本强基、行稳致远。未来,政府债券发展将呈现以下四个趋势:
趋势一:政府债券市场制度愈加完善
有效的市场制度是保证地方债券发行和流动的制度保证。我国未来将继续建设政府债券流通市场,地方债券交易市场和交易网络,并出台相应的规范指导,并且建立相应的监督机构对其进行监督。
趋势二:政府债券产品多样化趋势
对地方政府债券的产品设计是否科学合理关系到产品在市场上的发行、销售和流通情况。未来我国在国债期限设计、地方专项债券等债券产品设计上将逐渐多样化。
趋势三:政府债券信用评级应用趋势
以国债为例,在国际市场上,标准普尔、穆迪等中介机构可以对一个国家的国债进行信用情况评估,并且向投资者公布评估信息。但是在我国,地方债券的信用还不透明,哪怕是国债,投资者也只能进行定性评价,而没有定量指标进行评价。未来我国对于信用评级将会有一定的发展趋势。
趋势四:地方政府债券融资比例提高
目前,交易所债券市场已成为地方政府债券发行的重要场所。2020年地方政府债券已发行64438亿元债券,在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同时,有效改善了交易所债券市场的结构。
更多数据请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债券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同时前瞻产业研究院提供产业大数据、产业规划、产业申报、产业园区规划、产业招商引资、IPO募投可研等解决方案。
更多深度行业分析尽在【前瞻经济学人APP】,还可以与500+经济学家/资深行业研究院交流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