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聪 来源|E药世界(ID:swsj520)
新冠肺炎大流行已席卷全球,其病原体新冠病毒(SARS-CoV-2)仍在全世界多个国家和地区肆虐。结束这场大流行取决于有效干预措施的制定。
单一的单克隆抗体和组合单克隆抗体疗法已经获得FDA紧急授权用于治疗新冠肺炎,获得授权的公司也在紧急生产准备中。此外,多款新冠疫苗构也已经获得批准,已开始大范围接种,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然而,治疗性的单克隆抗体也好,预防性的疫苗也好,均是针对2019年底爆发的新冠病毒株开发。
近期报告的在英国出现的新冠突变株B.1.1.7,以及在南非出现的新冠突变株B.1.351,受到了广泛关注,因为这两个新型突变株被发现具有更强的传播性,且刺突蛋白(S蛋白)发生了突变。
2021年3月8日,Nature 以加速上线形式发表了何大一团队题为:Antibody Resistance of SARS-CoV-2 Variants B.1.351 and B.1.1.7 的新冠变体研究论文。
该研究表明,英国突变株(B.1.1.7)和南非突变株(B.1.351)能够逃逸多种靶向新冠病毒S蛋白N端结构域(NTD)的单克隆抗体,以及靶向受体结合域(RBD)的单克隆抗体。
最后,研究团队发现,不同单克隆抗体组成的“抗体鸡尾酒”疗法对这些新冠突变株仍然能够有效发挥中和作用。
具体来说,该研究表明,英国突变株(B.1.1.7)能够逃逸大部分靶向新冠病毒刺突蛋白(S蛋白)的单克隆抗体,对少数靶向受体结合域(RBD)的单克隆抗体具有相对抗性。好在该突变株对康复患者及mRNA疫苗接种者的血清的抵抗力仅略有下降。
但是,南非突变株(B.1.351)的结果更加令人担忧,该突变株既能够逃逸大多数靶向新冠病毒刺突蛋白(S蛋白)的单克隆抗体,还能够逃逸多个靶向受体结合域(RBD)的单克隆抗体。
最后,研究团队发现,不同单克隆抗体组成的“抗体鸡尾酒”疗法对这些新冠突变株仍然能够有效发挥中和作用。
该研究表明,随着大流行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新冠突变株出现,许多针对最初病毒株开发的抗体可能会效果减弱,因此,需要实时更新抗体治疗策略。
更重要的是,该研究证实,不同单克隆抗体组成的“抗体鸡尾酒”疗法对这些新冠突变株仍然能够有效发挥中和作用,为应对新冠突变株提供了有效策略。
关于何大一
提到何大一,就不得不提他最大的贡献——鸡尾酒疗法,鸡尾酒疗法的应用让艾滋病成为一种慢性病,数百万艾滋病患者因此得以生存。何大一也因此被《时代》周刊称为“打败艾滋病的人”
何大一,1952年11月3日出生于中国台湾,12岁时随家人移民到美国加州洛杉矶市。
1970年,何大一考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并在四年后以第一名的优异成绩毕业,后在哈佛大学获得医学博士学位。
1981年6月5日,美国疾控中心发布了5例艾滋病病例报告,这也是世界上首次发现艾滋病。此时的何大一在西奈医疗中心当实习医生,他接触到了这一批最早的艾滋病病例。
此后何大一致力于艾滋病研究,成为世界上最早认识到艾滋病是由病毒引起的科学家之一,也成为首先阐明艾滋病病毒复制多样性的科学家之一。
1996年,面对艾滋病患者频频出现的耐药性问题,何大一提出了“鸡尾酒疗法”,将多种抗艾滋病药物组成一个组合,将蛋白酶抑制剂药物和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及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药物组合使用,相较单一药物,能更有效地治疗艾滋病,且更不易出现耐药性。
鸡尾酒疗法自1996年使用以来,有效降低了艾滋病人死亡率,目前仍是最常用、效果最显著的艾滋病治疗方法之一。
由于“鸡尾酒疗法”对于艾滋病治疗的卓越贡献,何大一于1996年入选美国《时代》周刊年度人物,2010年,被《时代》周刊称为“打败艾滋病的人”。
此后,何大一致力于艾滋病等病毒性疾病的预防和治疗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
论文链接: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1-03398-2
编者按: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E药世界(ID:swsj520),作者:王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