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18国宣布停用阿斯利康疫苗
德国、法国、意大利政府15日宣布,将暂停使用阿斯利康疫苗。当天稍晚时候,西班牙、葡萄牙和斯洛文尼亚也采取了类似措施。截至当天,欧洲已有18个国家停用阿斯利康疫苗。欧洲药品管理局(EMA)宣布将于3月18日召开紧急会议,针对阿斯利康疫苗问题讨论下一步行动。该机构15日表示,正在审查有关部分民众在接种阿斯利康疫苗后出现凝血反应事件报告的数据。EMA还表示,他们一直在搜集出现凝血等不寻常反应的案例。 此前一周,欧洲多地报告接种阿斯利康疫苗后出现血栓甚至死亡的案例。
中国新冠候选新药在美启动临床I期试验
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3月15日宣布,抗新冠病毒(SARS-CoV-2)候选新药DC402234当天在美国启动临床I期试验。DC402234是基于冠状病毒主蛋白酶(Mᵖʳᵒ)三维结构设计合成的拟肽类化合物,对新冠病毒SARS-CoV-2 Mᵖʳᵒ的抑制活性IC₅₀为0.053±0.005μM,体外抗病毒活性EC₅₀为0.42±0.08μM,具有高效靶向冠状病毒主蛋白酶的活性,同时在实验动物体内展现出良好的体内药代动力学性质和安全性。2020年6月19日,《科学》曾封面报道了上述研究成果。
首个国产新冠病毒重组亚单位蛋白疫苗获准紧急使用
3 月 15 日,中科院微生物所官方公众号发布消息称,该所与合作企业联合研发的重组新型冠状病毒疫苗(CHO 细胞)已于 3 月 10 日在国内获得紧急使用批准,这是继国药集团( 2 款灭活疫苗)、北京科兴中维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灭活疫苗)、康希诺生物股份公司( 5 型腺病毒载体疫苗)后,又一款获批的新冠病毒疫苗,也是国际上第一个获批临床使用的新冠病毒重组亚单位蛋白疫苗。
Moderna 宣布新一代 mRNA 疫苗进入 I 期临床,可用普通冰箱保存
美国东部时间 3 月 15 日,Moderna 公司宣布,该公司的新一代候选新冠疫苗 mRNA-1283 进入 I 期临床研究,首批志愿者给药已完成。该 mRNA 疫苗可能在普通冰箱冷藏条件下保持稳定,从而为广泛环境下(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疫苗的管理、分配和使用提供了便利。此项 I 期临床研究包含多种给药方式:三种剂量水平(10 µg、30 µg、100 µg)间隔 28 天分两剂给药,以及 100 µg 剂量水平单剂给药,希望评估候选疫苗 mRNA-1283 的安全性和免疫原性,并与当前 mRNA-1273 疫苗 100 µg 剂量水平分两剂给药的效果进行比较。
《自然》研究:新冠变异株B.1.1.7致死亡风险增六成
新冠病毒的变异株正在成为全球科学家持续追踪和研究的新焦点,它们对这场疫情究竟会产生什么影响?这一点眼下仍不明朗。当地时间3月15日,国际顶级学术期刊《自然》(Nature)以“加快评审文章”(Accelerated Article Preview)形式在线发表了英国伦敦卫生和热带医学学院的一项研究,题为“Increased mortality in community-tested cases of SARS-CoV-2 lineage B.1.1.7”。研究发现,最早在英国发现的新冠病毒(SARS-CoV-2)变异株B.1.1.7可能与死亡风险增加有关。该研究对英国从2020年9月至2021年2月的200多万份社区检测结果和逾1.7万例新冠肺炎(COVID-19)死亡病例进行了分析,或对新冠疫情的走向及其遏制措施具有启示意义。
科学家成功阻断朊蛋白变异
朊蛋白脑病是一类致命性疾病,患者脑中的朊蛋白会异常折叠,在几十年的周期内逐渐累积,对脑细胞造成不可逆的致命损伤。而如何阻止这种异常蛋白产生是治疗该疾病的关键。最近发表在《美国科学院院刊》的一项研究走出了第一步,研究者从患者体内采集了一种突变的朊蛋白,通过结合核磁共振光谱检测与计算机分析技术,他们确认了此种蛋白的结构,并设计出针对该蛋白的特异性抗体。测试中,这种抗体可以在体外阻止正常的阮蛋白转变成异常形式。尽管此种抗体不能通过血脑屏障,暂时无法当作药物使用,但研究提示科学家阮蛋白的变异可被阻止,为此后的药物研发提供了突破口。
新研究:多吃蔬菜水果或可防止抑郁症
澳大利亚麦考瑞大学的一项研究成果表示,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水果和蔬菜在良好的心理健康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国际环境研究和公共健康杂志》。研究人员发现,大多数研究支持吃足够多的水果与降低患抑郁症的风险有关的证据。此外还发现,15岁至18岁之间的水果和蔬菜消费量大幅下降,这是一个非常容易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群体,抑郁症症状的发作通常发生在20岁之前。
人类体内仍残留地球最早期生命碎片
最新研究显示,最早的多细胞生物可能没有头、腿或胳膊,但它们的碎片至今仍在人们体内。根据美国加州大学河滨分校的一项研究,5.55亿年前的埃迪卡拉纪海洋生物与包括人类在内的今天的动物有着相同的基因。“它们都没有头或骷髅。它们中的许多看起来可能像海床上的三维浴垫,圆盘向上翘起。”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地质学教授Mary Droser说,“这些动物如此怪异,如此不同,仅凭观察就很难将它们归入现代生物类别,而且我们也不能提取它们的DNA。”
神经网络改变了显微技术:排放污水中的一颗污染物也能看清
哥德堡大学开发的AI工具在显微镜图像上更进一步,这一工具可以从根本上改变显微镜,为其在研究和工业中应用铺平道路。研究于2月19日发表在《应用物理学评论》上,标题为“Quantitative digital microscopy with deep learning featured”(具有深度学习功能的定量数字显微镜),通讯作者为德堡大学物理系的Giovanni Volpe。研究人员开发了一套神经网络算法,通过查看大量图像,准确地从图像中检索研究人员想要的信息。
南洋理工大学开发“植物语言翻译器”,还能控制植物行为
由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NTU)领导的一个科学家团队开发了一种可以向植物发送电信号和从植物接收电信号的设备,为利用植物的新技术打开了大门。NTU团队开发了他们的植物“通信”设备,使用一种叫做水凝胶的柔软粘性粘合剂,在捕蝇草植物表面附着一个贴合电极(一片导电材料)。有了附着在捕蝇草表面的电极,研究人员可以实现两件事:拾取电信号以监控植物对环境的反应,并将电信号传输到植物,使其关闭叶子。该研究成果发表于科学杂志《高级材料》(Advanced Materials)上。
欧洲过去20年的干旱程度非常罕见
最近,《自然·地球科学》对中欧地区生长的147棵橡树年轮进行了分析,重建了欧洲过去两千年里的干旱历史事件。通过将现生树木以及从老建筑和考古遗址取出的原木的记录相结合,研究指出,在过去的20年里,欧洲干旱事件的高同比增长率是非常罕见,几乎与晚古小冰期(公元6世纪左右)和文艺复兴时期(公元16世纪初)相当。研究认为,欧洲过去20年间的干旱期比过去2110年里人为气候变化造成的其他干旱期更加严重,而欧洲大陆上方的环流模式改变可能是欧洲近些年夏季愈发干燥、炎热的原因。
研究预测,海洋将开始排放“臭氧层杀手”CFCs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人员在一项新研究中模拟了海洋与大气之间的相互作用,评估到 2300 年海洋对氟氯化碳(CFCs) 的吸收和释放情况,并作出预测:到 2075 年全球海洋的 CFC-11 排放量将超过其吸收量,到 2130 年排放将达到可检测程度;随着气候变化的加剧,这种转变可能会提前 10 年到来;此外,海洋排放的 CFC-11 在大气中的存留时间将会比原本延长 5 年。这可能会影响未来对全球 CFCs 排放量的估算。该研究将于 3 月 23 日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
格陵兰岛冰原曾完全融化
一根来自格陵兰岛西北部冰层下方的沉积物柱,为我们认识格陵兰岛的冰川历史提供了新的线索。据一项发表于《美国科学院院刊》的研究,研究人员基于对沉积物中石英矿物的铝、铍同位素,以及植物化石中放射性碳同位素的测定,发现该地区在过去100万年间至少完全融化过一次,且当时该地区被苔藓和树木等植被覆盖。该研究证明格陵兰岛对气候变化十分敏感,而了解格陵兰冰原的历史将助于更好地预测它未来的融化速度等。
地球并不特殊,系外行星也可能存在含水大气层
大气调节气候,保护生物免受有害的宇宙射线的伤害,从而使生命的出现成为可能。在太空中,尽管望远镜已经发现了越来越多的岩态行星,但科学家认为它们的大部分大气层早就消失了。然而,芝加哥大学和斯坦福大学的研究人员的一项新研究提出了一种机制,这些行星不仅可以形成充满水蒸气的大气,而且可以长时间存在。这项研究发表于昨日的《天体物理学杂志通讯》上,它扩展了对行星形成的认识,并有助于指导在其他恒星系统中寻找可居住的星球。
内太阳系每年或迎来7个星际访客
2017年10月18日,人类首次观测到来自太阳系外的星际天体(interstellar objects,ISOs),它在飞临地球时被观测到,并被命名为奥陌陌。近日,星际研究计划(Initiative for Interstellar Studies)的研究表明,每年大约有7个星际天体进入内太阳系,即木星以内的太阳系(不包含木星)。其中大部分类似于小行星,而彗星类的星际天体则比较罕见,大约每10年到20年可以观测到一个。奥陌陌在获得太阳引力加速后,速度达到每秒26公里,而大部分星际天体的速度都比它快。目前,论文已经公开在预印本网站arXiv上。
我国将分类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立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
此前,双一流高校即将启动第二轮评选的消息吸引了不少关注。而近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发布,第四十三章“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中就提到:分类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支持发展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其中还提到,推进高等教育分类管理和高等学校综合改革,构建更加多元的高等教育体系,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提高到60%。
英国肯特大学财政赤字将达2.79亿元,到学年末或将无法运转
根据《泰晤士高等教育》报道,英国肯特大学日前发布财报称,由于新冠疫情影响,到 2020-21 学年末,该校赤字将达 3100 万英镑(约合人民币 2.79 亿元),现金储备将达到“可接受范围内的极限”,或只能支撑大学运转 5 天。但考虑到 2021 年秋季学期新生入学以及未来将会采取的其他应对措施,这一情况可被挽回。该校发言人表示校方正在寻找新的资金来源,以期到 2021 年 7 月令该校现金流可支撑 29 天。此外还会采取进一步措施能够让学校在今年年底将这个数字变为 38 天。
学生自开《摸鱼学导论》课程引关注,清华教授肯定了这种尝试
近日,有关“清华大学《摸鱼学导论》课程”的话题在网上引发讨论。关于此事,清华社会科学学院院长、心理学系主任彭凯平关注到,该学生的“课程”没有实际开讲,只是放了积极心理学相关的视频上去。彭凯平对学生的这种尝试很支持,他认为这有利于学生纾解压力。由于种种原因,现在大学生心理压力较大,有些还会出现焦虑、紧张,甚至烦躁抑郁的情绪。他建议大学生尝试用“3C原则”来缓解压力、提升幸福感。如,通过多交朋友来避免孤独感,通过倾诉、写作等给情绪、压力找到“出口”,或者通过读书、听音乐等精神文化活动来提升幸福感。
7篇PNAS论文都带中文署名!张启发院士倡导这种“硬核”操作
自2015年起,发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上的7篇论文都带有中文署名!这样的硬核操作,来自中国科学院院士、华中农业大学教授张启发带领的研究组。该研究组最近一篇同样操作的论文在PNAS上发表后引发关注,因为这样的署名方式对于国内课题组来说并不常见。张启发告诉记者,他是在偶然尝试中发现带上中文署名也可以顺利发表论文的。有时看到自己姓名的拼音中姓和名被倒置,“总觉得有点委屈”,也为了避免只使用汉语拼音而产生误会,于是加上了中文署名。
樊代明教授当选法国医学科学院院士,曾荣获世界消化学会大师奖
据空军医科大学官网消息,近日法国医学科学院宣布,空军军医大学樊代明教授当选法国医学科学院外籍院士,其专业为肝病学和胃肠病学。这是继2013年当选美国医学科学院外籍院士后,樊院士获得的又一项国际殊荣,必将在空军军医大学与国际同行的交流合作中发挥重要作用。
阿塔卡玛毫米/亚毫米波阵列望远镜停摆一年后重启
位于智利安第斯山脉的大型射电望远镜阵列——阿塔卡玛毫米/亚毫米波阵列望远镜(ALMA)在关闭近一年后,将于本月恢复运行,重新向研究人员开放。ALMA 拥有 66 个抛物面天线,2013 年正式投入使用,能够以 0.01 弧秒的分辨率进行观测,主要用于获得有关星系和行星演变的数据,并可以寻找新天体,并探寻宇宙中是否存在能进化成生命的物质。近年来曾因参与拍摄首张黑洞“照片”以及对新诞生恒星围绕物质的研究而被媒体广泛报道。去年,ALMA 的观测周期被新冠疫情打断,于2020 年 3 月关闭,校准工作也因此暂停。
“奋斗者”号全海深载人潜水器在三亚交付 向全球科学家开放
3月16日,“奋斗者”号全海深载人潜水器交付活动在三亚举行。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第七〇二研究所与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下称“深海所”)签署《全海深载人潜水器“奋斗者”号交付备忘录》,标志着后者将正式负责“奋斗者”号的后续运维与管理。
小纸条大用处!宇航员借助纸条查找空间站空气泄漏点
据俄罗斯卫星网16日报道,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转播的宇航员与地面通话显示,国际空间站乘组正使用小纸条帮助查找俄罗斯“星辰”舱的空气泄漏点。此前,乘组密封了“星辰”舱中转隔舱的2处裂缝,但尽管这样,舱内压力仍继续降低。3月15日晚,莫斯科州飞行控制中心的专家要求宇航员谢尔盖·雷日科夫在“泄漏”舱安装相对的两个GoPro摄像机以及在里面抛撒40-50片尺寸不超过一厘米的纸条,之后关闭通向中转隔舱的舱门。专家的想法是,由于舱内空气泄漏,纸带将移动到泄漏点,而摄像机将记录其移动的位置。
世界口径最大折射光学望远镜启动建设
日前,西藏天文馆高海拔地区科研及科普双重功能一米级光学天文望远镜建设项目启动。据介绍,本次启动建设的一米级光学望远镜将是世界上口径最大的折射式光学望远镜,将安装在预计今年开工建设的西藏天文馆。该望远镜建设工作由中科院国家天文台牵头,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中科院长春光机所、福建光学股份有限公司和西藏自然科学博物馆共同承担。
全球独有枇杷新品种问世
近日,在四川省农作物及畜禽育种攻关计划持续支持下,四川农业大学枇杷科研团队运用远缘杂交育种等技术,成功培育出全球独有的枇杷新品种“春花枇杷”。之所以命名为“春花枇杷”,是因为该枇杷品种的开花习性与现有品种完全不同,实现了春天开花,花期与油菜相同。以往市面上售卖的枇杷都是越冬开花,冬春幼果冻害严重导致减产,而这款新品种的果实6月中下旬成熟,较同一种植区“大五星”枇杷晚熟45天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