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研究:漱口水或能阻止新冠病毒传播
罗格斯牙科医学院(Rutgers School of Dental Medicine)的研究人员发现,有证据表明,两种漱口水在实验室条件下可以破坏COVID-19病毒,阻止病毒在人类细胞中复制。这项发表在《病原体》(Pathogens)杂志上的研究发现,李斯德林和处方漱口水洗必泰在被稀释到模拟实际使用的浓度后,几秒钟内就能破坏病毒。尽管如此,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测试现实生活中对人类的功效。
麻风药物或可抑制新冠病毒复制
《自然》发表的一项研究发现,目前用于治疗麻风病的药物氨苯吩嗪(clofamizine)在人类细胞和仓鼠模型中可有效对抗新冠病毒感染。作者通过分析发现,该药靶向新冠病毒复制中的多个步骤,包括干扰细胞融合过程和病毒解螺旋酶的活性。在新冠病毒感染的仓鼠模型中,病毒暴露之前或之后使用氨苯吩嗪可显著降低肺部发现的病毒颗粒数量。当与瑞德西韦联用时,两种药能协同作用并减少病毒复制。氨苯吩嗪可以口服,制造成本相对较低,这些特点使其成为潜在的颇具吸引力的新冠候选药物。
世卫组织建议继续使用阿斯利康新冠疫苗
世界卫生组织 3 月 17 日表示,虽然多国作为预防措施已暂时停用阿斯利康新冠疫苗,但鉴于该疫苗带来的抗疫效果大于潜在风险,仍建议继续接种。此前,因担忧接种后可能出现的血栓风险,德国、法国、意大利等欧洲多国已宣布暂停使用阿斯利康制药公司与牛津大学联合研发的新冠疫苗。世卫组织最新声明称,接种新冠疫苗不会减少其他原因导致的疾病或死亡,而对潜在不良反应事件展开调查是一种良好做法。声明说,目前世卫组织全球疫苗安全咨询委员会仍在评估阿斯利康新冠疫苗的最新安全数据,同时与欧洲药品管理局和全球其他监管机构保持联系,以了解最新安全信息。一旦完成评估,世卫组织将立即向公众通报结果。
法国发现可逃过核酸检测的新冠病毒变种,感染8人全部死亡
周一晚间,法国卫生部发表声明称,院方通过基因组测序的方式,在法国布列塔尼大区阿摩尔滨海省拉尼用医院的感染人群中发现了新冠新变种。根据法国媒体报道,2月22日布列塔尼的一家企业内部发现聚集性感染。3周后,拉尼用医院在这宗集群感染中共确诊患者79名,其中8例携带首次发现的变异新冠病毒,绰号为“le variant breton”(Breton变种)。尽管表现出了典型的新冠肺炎症状,但8名病人最初的核酸检测均呈阴性。在通过进一步的基因检测和对血液样本和呼吸系统组织的分析后,才能最终确诊新冠病毒感染。目前,8名患者均已死亡。
首次构建出体外人类囊胚模型
一项发表在《自然》上的研究中,科学家通过重编程将成纤维细胞转变成了类似人类早期胚胎的细胞群,并将其命名为iBlastoids。iBlastoids可以模拟人类囊胚的遗传学特征和结构,其包含有囊胚腔、外滋养层和由上皮样细胞组成的内细胞群。不过,iBlastoids与早期囊胚相比仍然有一些差异,例如,iBlastoids缺乏正常早期囊胚应有的透明带。作者指出,从生物学角度,这个结构的本质并不是胚胎,只是一个可以经历胚胎早期发育过程的胚胎干细胞的集合体。不过,这一结构已经极大地加深我们对早期人类胚胎发育的理解,另外还能用来研究极早期流产的原因及毒素和药物对胚胎发育的影响。
如何加速肌肉修复?
干细胞治疗能促进肌肉再生,对于因衰老、先天性肌肉疾病导致的肌无力,是一种潜在的治疗措施。近日,在一项发表于《科学·进展》的新研究中,科学家通过研究3种人诱导多能干细胞系分化为肌肉细胞的过程,发现其中一个细胞系生长成肌肉细胞的速度最快。他们将导致该细胞系快速生长的因素引入其他细胞系后,发现也能促进它们生长为肌肉细胞。影响因素包括在分化开始时抑制ZIC3基因,以及生长过程中加入转录辅助因子β-连环蛋白。研究发现,在不同的时间点,触发一些表观遗传机制可以加快原本生长较慢的多能干细胞系生长肌肉。研究人员表示,确认这些诱导因素对于后期探索药物等干预治疗至关重要。
《细胞》子刊:人工智能精确检测意识活动
每年有数以百万计的人需要接受全身麻醉,但要准确判断患者是否真的麻醉并不容易,这给部分患者带来了痛苦。一项新的大脑活动研究改变了这种情况。研究于3月16日发表在《细胞》子刊《细胞-系统》上,标题为“Consciousness depends on integration between parietal cortex, striatum, and thalamus”(意识依赖于顶叶皮层、纹状体和丘脑之间的整合)。研究人员通过监控猴子在麻醉、轻度睡眠、静息清醒和麻醉复苏状态下1000个大脑神经元的电活动,并将数据输入机器学习算法中,成功获得了不同意识状态下的大脑神经元活动。未来可以通过在头上放置电极,更精确地监控病人的麻醉状态。
在人尿里产生DNA,这种细菌活得太卑微
澳大利亚格里菲斯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链球菌可以利用人类尿液产生新的DNA。在发表在《国际微生物生态学学会杂志》(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Microbial Ecology Journal)上的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从细菌基因组中切割出特定的片段,以表明链球菌中的一种特殊基因使其能够利用尿液中发现的天然化学物质来产生新的DNA。
新技术揭示塑造人类与黑猩猩差异的两个重要基因
美国斯坦福大学的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比较基因差异的新技术,并将其用于两组独立实验,发现了人类和黑猩猩之间新的基因差异。相关论文于 3 月 17 日分别在《自然》和《自然-遗传学》发表。该技术将人类和黑猩猩的皮肤细胞融合在一起,这些皮肤细胞被改造成具有高度可塑性的多能干细胞,并根据需要被刺激转化成各种其他类型的细胞,以此使研究人员能够精确地比较人类和黑猩猩的基因及其活动。
能与人类辩论的 AI 诞生
《自然》于 3 月 17 日发表的一项新研究描述了一种能与人类进行竞技辩论的自主智能系统。虽然人类辩手被判定最终获胜,但作者的演示表明,该算法正在逐步接近参与以正式论证为代表的复杂人类互动类型。该人工智能系统名为 Project Debater(意为“辩手项目”),由 IBM 的研究团队开发,可以与人类进行有意义的辩论,并能够通过扫描储存了 4 亿篇新闻报道和维基百科页面的档案库,自行组织开场白和反驳论点。研究人员向人类组成的虚拟观众提供了辩论文字稿,让他们在一系列话题(如资助学前教育)上对该系统与人类(包括专业辩手)和现有 AI 技术的辩论表现进行盲打分。Project Debater 在组织开场白方面的得分很高,仅落后于专业辩手,但最后没能赢得辩论。作者总结,就目前而言,与人类辩论超出了 AI 的“舒适区”。
种群消减让年轻的吸蜜鸟无法唱对“情歌”
近日,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的研究人员对王吸蜜鸟的叫声进行了研究,结果发表在《英国皇家学会学报 B》。研究人员发现这种吸蜜鸟雄鸟有着复杂的叫声,因此幼鸟需要向成年鸟学习求偶鸣唱。但由于种群的消减,年轻的吸蜜鸟逐渐难以遇到成年鸟并掌握正确的鸣唱,这将会影响它们个体间的交流和求偶。调查发现,野生群体中已有 12% 的雄鸟完全没有听过年长个体的鸣唱。如果不能唱出正确且具有吸引力的“情歌”,那么雄鸟成功求偶的概率就会降低。
长颈鹿长得高血压却不高,原来都是基因天赋
长颈鹿是世界上现存最高的陆生动物,站立时由头至脚可达6-8米。长颈鹿的脖子虽然长,但却能保持头部稳定的血液供应而不导致心血管损伤,还可通过难以置信的长神经纤维传递神经信号。在近日发表于《科学进展》杂志上的一项新研究中,研究人员研究了长颈鹿独特生理背后的分子机制,科学家对北方长颈鹿的一个亚种——罗斯柴尔德长颈鹿的基因组进行了测序,并将其与牛和山羊等物种进行了比较。
科学家折出世界上最小的千纸鹤
近日,一只千纸鹤登上了最新一期《科学•机器人》的封面。与传统千纸鹤不同,这只千纸鹤只有大约100微米长,并且通电即可自动折叠。这是由康奈尔大学的科学家研发出的可自折叠、具有记忆功能的微米级传动装置。该装置在施加电压时,利用铂的氧化反应以及改变铂片的位置,可实现多种折叠结构的精准调控。实验表明,该装置能在100毫秒内完成折叠,并可重复折叠上千次。目前,该团队正在尝试将该装置应用到纳米机器人上,实现机器人的行走。纳米机器人在医疗卫生、机械制造、军工装备等领域均具有广泛前景,新研究或能有助于寻找与机器人相配的传动装置,解决这一长期无法解决的问题。
将聚乙烯变成优质纺织面料
聚乙烯质地轻薄,通常用于制作保鲜膜和食品袋。但其芯吸性能较差(无法吸走并蒸发水分),难以制成透气性良好的织物。在一项发表在《自然·可持续性》上的研究中,研究人员将聚乙烯熔化并挤压成细纤维,挤压过程使材料轻微氧化,变得弱亲水。通过进一步优化纤维排列和尺寸,聚乙烯的芯吸性能得到了改善,具有了成为纺织品的潜力。对比棉花,尼龙和聚酯等普通纺织品,聚乙烯面料不仅轻薄透气,而且生产过程能耗低、利于回收。
中国科学家氢能研究取得突破:新型催化剂高效产氢的同时还能净化污水
氢是一种无污染的能源,当它可以从水中提取,无需消耗化石燃料。但是,目前无论是哪种分解水分子的方法,都需要引入化学添加剂来加速该过程。现在,中山大学的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催化剂,它在产生氢气的同时去除污染物。研究于2月17日发表在《ACS ES&T工程》上,标题为“Recovering Hydrogen Energy from Photocatalytic Treatment of Pharmaceutical-Contaminated Water Using Co3O4 Modified {001}/{101}-TiO2 Nanosheets”(用改性{001}/{101}-TiO2纳米片光催化处理药物污染水回收氢能),通讯作者为中山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环境污染控制与修复技术广东省重点实验室的Chuanhao Li。
研究测定火成碳酸岩钙同位素组成基本特征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朱祥坤研究员课题组与英国牛津大学等单位合作,对全球不同地区代表性火成碳酸岩样品开展了系统的钙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精确测定了火成碳酸岩钙同位素组成的基本特征。相关研究近日发表于《地球化学观点快报》。
火星地壳下可能含有大量水
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研究者结合多种观测结果,包括最新的“毅力号”火星车数据,推断火星地壳中可能存在大量水。地质证据表明古代火星曾存在大量水,现有理论认为由于火星的低引力,这些水均已逃逸。但最新的研究认为这一模型不能完全解释火星的含水情况。由于分子量越低的气体越易逃逸,大气逃逸模型将导致更多轻水(H2O)逃逸,更多含氘的半重水(HDO)和重水(D2O)留下,这与新的对火星表面水及其他含氢成分的氘-氢比(D/H ratio)分析结果不符,说明目前火星地壳中水可能占比较高(介于 30% 到 99% 之间)。研究于 3 月 16 日发表于《科学》(Science)
科学家确定太阳系外天体“奥陌陌”的起源
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Arizona State University)的天体物理学家通过对星际天体“奥陌陌”(Oumuamua,夏威夷语“侦察兵/信使”)的新建模,结合反射率观测,推测“奥陌陌”来自地外星系中类似冥王星的天体,由固态氮(N2)构成。两篇研究文献3 月 16 日发表于《地球物理学研究期刊:行星》。
龙华拟调整大学区积分入学办法,小一、初一各5所学校纳入实施
3月16日晚间,深圳市龙华区教育局修订了《深圳市龙华区义务教育阶段大学区学校积分入学办法一览表(修订稿)(征求意见稿)》。文件中提到,为进一步保障符合辖区内就读条件的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合法权益,龙华区教育局进一步优化龙华区大学区学校积分入学办法。其中,对于入学积分的标准、深户和非深户在积分上的计算、大学区与单片区加分项等方面,向公众征集意见,征集时间为3月16日-3月20日。
黄峥向母校浙大捐献1亿美元进行创新科学研究
3月17日,浙江大学教育基金会和繁星公益基金签署捐赠协议,设立浙江大学上海高等研究院繁星科学基金, 支持“计算+”创新实验室的建设,推动学校在计算与生物、医疗、农业、食品等交叉领域开展基础研究及前沿探索。作为第一期资助,繁星公益基金将在未来3-5年向浙江大学教育基金会捐赠1亿美元,用于“计算+生物医疗”“计算+农业食品”和“先进计算”三个创新实验室的科学研究项目。首批项目将包括“面向超大规模时序关联数据的实时图推理机研究”、“重大脑认知障碍的闭环调控”、“肿瘤免疫新抗原设计与应用”和“细胞培养人造鱼肉研究”等。
2021年数学界最高荣誉阿贝尔奖揭晓
3月17日晚,数学界三大奖项之一“阿贝尔奖”揭晓。挪威科学和文学院决定将2021年阿贝尔奖授予匈牙利厄特沃什·罗兰大学教授拉兹洛·洛瓦兹(László Lovász)和美国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教授艾维·维格森(Avi Wigderson),以“表彰他们在理论计算机科学和离散数学方面作出的杰出贡献,以及使其在现代数学中心领域中发挥主导作用。”
机智号近日将进行首次火星试飞
NASA将在北京时间3月24日凌晨1:30召开关于机智号的线上新闻发布会,讨论介绍机智号在火星上将要进行的活动。机智号是毅力号火星车上附带的无人机,由太阳能板供能。按照设计计划,机智号将在活动开始后30天内进行一次或更多次飞行。目前,工程师已经确定,首次试飞将在4月的第一周之前开始,对周围环境进行检测并进行成像。届时机智号将会成为人类首个在外星球上受控飞行的探测器,它在飞行期间获得的数据将通过毅力号作为中转返回地球。
《自然》系列 2022 年将新增 3 本子刊,均为线上出版
自然中国(Nature China)3 月 15 日发布消息称:Nature Portfolio(《自然》旗下期刊与服务集合)将于 2022 年初新增 3 本期刊,即《自然-心血管研究》(Nature Cardiovascular Research)、《自然-合成》(Nature Synthesis)和《自然综述-心理学》(Nature Reviews Psychology)。这些新刊旨在为现有出版物供应不足的研究领域提供发表平台,以满足不同研究群体的需求。
7个天文望远镜项目落地青海冷湖天文观测基地
从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冷湖工业园获悉,目前,冷湖天文观测基地已有7个天文望远镜项目签约落地该园区。冷湖天文观测基地建设以来,青海海西州政府、省科技厅积极与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紫金山天文台等科研单位和高校合作,开展天文台址资源考察,在冷湖赛什腾山天文观测选址、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做了扎实有效的前期工作。目前,冷湖天文观测基地已签约落地天文望远镜项目7个,4个项目已经于2020年开工建设,项目总投资1.74亿元,2021年即将开工建设的有3个项目,总投资4.23亿元。
一颗小行星3月21日将安全飞掠地球
据物理学家组织网近日报道,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近日表示,3月21日,小行星2001 FO32将在距离地球约200万公里的地方,与地球进行“最亲密接触”,这为天文学家提供宝贵的观测机会,使他们能够近距离观察一颗形成于太阳系诞生之初的小行星。NASA称,2001 FO32是今年飞掠地球最大的小行星,直径约3000英尺(914米)。20年前,科学家发现了这颗小行星。近地天体研究中心主任保罗·乔达斯说:“经过多年持续不断地观测,我们精确知道2001 FO32绕太阳运行的轨道,结果表明,现在和未来几百年内它都不会与地球相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