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瞻经济学人 紧跟行业趋势,免遭市场淘汰

打开APP

县城,将何去何从?(中篇)

华高莱斯

作者|陈迎 来源|华高莱斯(ID:RL-CONSULT)

直面挑战,县城将何去何从?

一、城市极化发展中县城的求生之路——抓紧乡村振兴机遇,挖掘放大相对优势

2021年2月21日,新华社发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❶,其中明确提出:“……强化县城综合服务能力,把乡镇建设成为服务农民的区域中心,实现县乡村功能衔接互补。……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显然,2021年中央所提出的“全面乡村振兴”和这种“以城带乡”的新型城镇化发展,给县城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在本篇之后的文章中,我们将独立开辟文章阐述,县城如何利用自身“链接乡村与更大城市”的特殊性,“以城带乡”“以工补农”壮大自己,此处不再展开。这次机遇对县城而言,当然是一次“求生”甚至“逆袭”的好机会!但要想把握住如此良机,还要靠县城充分认知自己的特点,找到自身的特点和时代机遇之间的契合点。归根到底,机遇面前“县县平等”,谁对自身优势的挖潜能力强,谁才能“借的东风”。

那些善于挖掘自身“相对优势”并能充分“放大相对优势”的县城,最有可能在“以城带乡”“以工补农”的过程,实现对农村人口的有效吸引,在提升城镇化的过程中壮大自己。反之,则有可能乡村人口直接越过县城,向区域中更高能级的中心城市聚集。

其中,有两种具有“相对优势”的县城,最有可能抓住机遇,脱颖而出:一种是那些靠近大都市的县城,通过放大自身距离大都市近的优势最终得以壮大,我们称为“小卫星”式县城崛起;另一种是那些远离大城市的县城,通过自我抢夺腹地最终发展为区域中心,我们称为“小恒星”式县城崛起。以下,我们分别就这两种县城崛起模式进行详细阐述:

1.做“小卫星”——紧密围绕大都市,放大自身的距离优势

这些能够崛起的“小卫星”县城,具有紧邻大都市的距离优势。它们通常与大都市核心区的距离不会超过100公里。它们抓住与大都市郊区地理空间无异,但各项经济成本却相对更低的“相对优势”,紧紧依附大城市,瞄准大城市的人群和资源,承接大城市的人口、产业和创新外溢。有的发展成为卫星城,有的成为强势产业城市或文旅休闲城市。这种“小卫星”县城的特点可以归纳为三点:

“强依附”:紧密依托于大城市运行

“高感应”:近距快速感应大城市动态

“能反光”:接收大城市的资源辐射

国内大部分经济百强县,大都是通过依附大城市而崛起的。根据赛迪顾问县域经济研究中心编制的《2020中国县域经济百强研究》显示,50%以上的百强县位于大城市及周边。此外,根据中国信通院《2020年中国工业百强县(市)发展报告》数据显示,百强县(市)大多依托中心城市辐射发展,可划入城市群或经济圈的多达96个。

在中国沿海三大都市圈中,都不乏这种“小卫星”式崛起的县城:

• 在京津冀都市圈,河北固安:距离北京50公里。充分发挥区位优势、依靠北京承接产业转移,来自北京的项目占总数的80%以上,项目总投资占投资总额的80%❷以上。

• 在长三角都市圈,苏州昆山:距离上海67公里。依托上海成为中国百强县之首,始终致力于主动“融入上海、配套上海、服务上海”,当年建设花桥国际商务城就是“不是上海,就在上海”,而如今依托上海创新,正在成为光电、半导体、小核酸及生物医药、智能制造等高端产业创新地。

• 在大湾区,惠州博罗县:距离深圳70公里。抢抓高铁机遇、全面对接深圳产业辐射,重点承接珠三角核心区电子信息、汽车零部件等产业转移,珠三角关注度最高的宜居城市之一,也是广东仅有的百强县。

在2020年11月3日公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明确提出,“优化行政区划设置,发挥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带动作用,建设现代化都市圈”。可以说,中国城市发展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当新的极化城市出现,新的都市圈形成,在其周边的县城,就有可能成就“小卫星”式的崛起!

2.做“小恒星”——成为自发光的区域中心,放大自身的势能优势

能够成为“小恒星”式崛起的县城,一般并不在大城市辐射范围内,甚至地处省界边缘。它们很难依托大城市,往往是通过抢夺自身周边的腹地资源进行自我发展。这些县城通过努力逐步成为小区域的人口或经济发展高地,形成在一定范围内的辐射带动作用,最终实现边缘逆袭,成为区域的中心。这种“小恒星”县城的特点可以归纳为:

“自发光”:弱依附于大城市,能离心“高能量”:小轨道范围内的能量高地“能吸附”:实现对周边资源的自聚集

到底应该成为什么样的“小恒星”呢?是某个区域中的产业高地?城市服务高地?文化高地?在本篇文章之后,同样会有单独成篇的文章进行阐述。但是无论如何确定自身的中心定位,要想成为“小恒星”的县城们,都需要精确地划定自身的经济腹地范围,都需要有“跨界”思维,即:

不要受到行政区划的限制,要充分挖掘县城的经济地理属性,重新建立以自身为中心的坐标系。实际上,在已经成功成为“小恒星”式的县城中,有很多都是地理位置位于省域边缘的县城。它们突破行政区划的分隔,形成跨省吸引,成就了以自身为中心的范围经济区。我们不妨看两个典型案例:

江苏沭阳:地处苏北靠近山东,距离宿迁55公里,距离淮阴68公里,距离连云港机场60公里。以“沭阳速度”建设“区域次中心城市”,连续8年 跻身“全国百强县”;沭阳瞄准区域腹地,推进物流、教育、商业、创业孵化“四个中心”,兴建苏北教育高地;做大花木传统产业的同时,积极对接长三角新兴产业,成为先进产业基地。最终2012年位居全国百强县第57位的沭阳,在2019年跃升至第39位。

1

沭阳

图片来源:全景网

河南长垣:地处河南与山东交界,距离新乡80公里,距离开封70公里,距离菏泽90公里。从两省交界的“零资源县”到“自生长”的区域高地。长垣曾经是贫困县和三类县,通过大力实施人才计划,做大教育,构建职教名片;做大优势产业,起重机械、防腐等领域市场占有率均在60%以上,成为著名“中国起重机械名城”、“中国防腐蚀之都”。2017年度县(市)经济社会发展考核,长垣名列河南省第一。

1

长垣打造产业高地,做大优势产业

图片拍摄于长垣市规划展厅

沭阳和长垣的成功无疑都是建立在打造产业高地的基础上。但是,地缘地理的因素也不容忽视。沭阳、长垣,他们或在苏北与鲁西南交界处,或在豫东地区与鲁西交界处。虽然苏鲁豫三省行政区划不同,但是交界区域乡音相近,民俗相同。这种共同的文化背景,使得沭阳或者长垣有可能突破省域界限,成为跨省经济区域中心。其实正是由于中国行政区划的特点,很多县城与上述两个城市类似——都处在这种“行政单元不同,但是人文地理同属一处”的省域交界区域,也存在跨省建立自身经济腹地的可能性。

中国在行政区域的划分上,自古以来遵循两个原则——“山川形便”和“犬牙相入”。

所谓“山川形便”是指,山川河流为界,划分行政单元。这种划分方式使得独立的地理单元与行政单元重叠。不过,这种“山川形便”的省份在中国并不普遍,比较典型的只有四个:海南、台湾、山西,江西。前两个因为属于与大陆隔离的岛屿,地理单元独立性很高;山西,通过黄河、燕山山脉和太行山脉,形成与周边省份的天然分隔;江西,西部以幕埠山和罗霄山与湖南分隔,南部以南岭(大庾岭)-九连山与广东省分隔;东部以赣东北丘陵-武夷山与浙江省及福建省分隔;北部以长江与湖北及安徽分界,群山与大江把江西分隔为一个独立的地理单元。

不过,为了避免形成地方割据,中国大部分行政区划一般都遵循“犬牙相交”原则,即:打破地理单元,各个省份之间的人文风貌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之间“交错”。这种“犬牙相交”才是中国行政区域划分上的普遍现象。例如,陕南的汉中、安康、商洛,这三个地区位于秦岭以南。它们虽然属于陕西,但是在地理气候和四川无异;四川的阿坝、甘孜则是和西藏、青海一同站在中国地理第一台阶上,但四川大部分地区都处于中国第二地理台阶上。

如此看来,这种“超越行政边界,自我形成区域中心”的“小恒星”式县城,绝非个例。很多在省内处于边缘的县城,可以充分学习沭阳、长垣的经验,在寻找自身经济腹地时,积极转换坐标系:跨省拓展腹地,同样能够成为一定范围内的区域中心!

总之,面对更高级别城市对县城在人口和空间上的挤压,依然可以有些县城在大浪淘沙中勇立潮头,在“非生即死”的选择中,通过放大相对优势,成为主宰自身命运的“弄潮儿”!

二、逆境发展中,县城必须想好的三个问题

要想成为县城“赢家”,到底应该如何放大相对优势?要想真正做到在城市极化过程中对抗更高级别的城市,形成对人口和经济要素的“反向吸引”,县城们在行动前必须先梳理清楚以下三个问题:

1.“留量”VS“流量”,县城能留住年轻人吗?

在上篇《城市极化,县城所面临的一场“非生即死”的命运挑战》中,我们已经详尽阐述了“年轻人”是城市吸纳的主力军。那么,县城是否比大城市更能留住年轻人?直言不讳地讲:非常困难!以县城的城市能级很难长久留住年轻人;把年轻人固化在规模有限的县城中,也不符合未来中国都市圈发展的趋势,更不符合城市极化发展的经济规律。

但是,“不能永久留住年轻人”不等于“不去吸引年轻人”。县城可以做到的是——成为年轻人从乡镇走向更高能级城市的“驿站”!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清华大学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院执行副院长尹稚在《中国进入城市化时代》一文中,提出:从农民到市民到中等收入人群的一份子,这往往需要代际交替才能完成。县城及小城镇当下仍是享受城市生活方式、培训合格市民成本最低的聚居地……每年为了就学、就医、打工都会有大量的人群从农村进县城,也会有同样数量甚至更多的人离开县城去更大的城市,所以从统计上看县城的人口总量变化不大。有时稍减,有时略增,“驿站”特征明显。其优越的性价比使它成为许多城市新移民的第一个落脚点,也是新移民新人生的第一个培训站。它在人的一生以及代际交替中经常会起到长短周期的“驿站”作用,这是所谓“落脚城市”与成熟城市的不同之处。

因此,作为“驿站”的县城应关注是“自由人口流量”,即:

自由人口流量=本地人口自然增长+外来人口输入-人口流失

这就好比“水池放水”问题:只要单位时间内,流入水池的水量多于流出水池的水量,水池中的水位就会增长!同理,只要保障县城人口的“进水量(本地人口自然增长+外来人口输入)”>“出水量”(人口流失),“人口池”就会增长,县城就会更加健康地发展!

既然年轻人终究会走向大城市,那么县城的人口吸引重点就应该是“流量”而不是“留量”。充分想办法开源引人,才是县城人口政策的发力点!同样,既然关注的是“流量”,那么对待目前停留在县城中的年轻人,就应该是——不求成才后长久“为我所有”,但求起飞前更好的“为我所用”!

基于“为我所用”的人才使用逻辑,对待县城中的年轻人,应该是“孵化逻辑”而不是“留人逻辑”。具体而言:如下图所示,就像企业有生命周期一样,人才发展同样也有生命周期。假设年轻人会在能力最强的时期“能级跃迁”到大城市,那么尽量让成长曲线冲高,不仅符合年轻人的诉求,也会给县城带来更大的人才价值受益!所以,县城不仅要充分利用好“起飞前”的人才价值,更应该为年轻人提供能力增长的孵化环境。用这种“孵化逻辑”不仅可以有效地吸引年轻人,更能让县城得到更大的人才价值受益!

3

2.“安居”VS“乐业”,县城吸引年轻人的初始引力是什么?

从关注人口“留量”到做大人口“流量”,县城面临的下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做大流量”?要想做到“人口开源”就必须搞清楚县城吸引年轻人的初始引力是城市生活,还是城市就业?当然,这两个对年轻人而言都非常重要。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显然以“城市生活”为初始吸引力,比“生产就业”更容易实施。

道理很简单:一个县城要想对年轻人形成“就业吸引力”,就必须首先对企业形成“产业吸引力”。但是要想对生产企业形成吸引力,就要涉及企业的选址偏好、生产成本优势、税收优惠等等条件谈判。尤其是对那些科技企业而言,没有大学的县城是无法提供足够的人才供给的。这就更容易让县城的陷入死循环——因为开始县城还没有吸引到足够的人才,所以找不到好企业;因为没有好企业,更没法吸引到年轻人。换言之,一般的小县城想通过“乐业”带动“安居”,难度非常大。

但是,通过提升城市生活品质,以“安居”形成对年轻人的初始吸引,则要容易实现。回顾前面所提到的:县城是年轻人进入城市发展的“驿站”,是他们感受与享受城市生活的“落脚点”。县城中具备了城市的各种基础设施:医院、学校、文化休闲设施等等,而且比大城市具有更高的性价比。所以,凭借已有的城市基础进行城市品质提升,更容易操作,更适合作为吸引年轻人的初始引力。

但是特别需要提醒的是,县城的城市品质提升,要做到的是“超品质”而不是“超规模”。所谓“超品质”,是指打造出不逊于大城市的生活品质。这种“超品质”可以体现在城市环境、城市医疗服务水平、教育水平上,商业休闲服务类别等等和城市生活相关的方方面面。“超品质”体现的是县城政府对城市发展的前瞻性;“超品质”和政府在城市发展中投入的心血直接相关,但是和投入的金额没有直接关系。而所谓“超规模”,是指建设超过县城自身需求规模的城市建设。这种“超规模”的建设投入,往往会伴随着高风险——很容易因为使用率不高,人气不足,最终成为一种建设“浪费”。

因此,对于县城而言,应该通过“超品质”的城市生活供应,形成对年轻人的吸引,而不是简单地采取“超规模”的方式投入几个最终寂寞无声的样子工程。

3.“分散”VS“集中”,县城最先从哪里干起?

为什么是“超品质”而不是“超规模”,再深一层的原因在于:有限!相比大城市,县城的城市空间有限!市场容量有限!经济规模有限!资金规模更是有限!正因为县城的“有限”,不要指望一开始就让整个县城的角角落落都“超品质”;也不要奢望整个县城都能让年轻人眷恋不已。将有限的资金分散地投入到县城建设的方方面面,最终的结果就是哪里都做不到“超品质”,方方面面都不能带来质的飞跃。所以,县城的品质提升不能“平均发力,全域开花”,而要集中发力,有重点的突破带动!

正所谓“好钢用在刀刃上”。在有限的条件限制下,县城需要率先选定重点区域范围、重点城市服务方向,进行靶向提升。只要县城有某个区域看上去明显高于县城的平均水平;只要县城的某几个方面城市服务水平超过县城的平均要求;那么就能让县城“看上去”有了提升,形成初始吸引力。随着年轻人聚集,县城就可以不断“滚动提升”,最终实现“真正”的品质提升。

基于“集中发力”的发展原则,县城在城市品质提升的过程中,需要集中打造一片“都市展示区”。这个“都市展示区”犹如县城的一块“飞地”,可以和县城现有的一切都不一样。重要的是:它一定是一个高度浓缩的都市梦,让年轻人在这里感受到大都市繁华;它一定是一个缩小版的“未来之城”,展示着县城的明天;它一定是一个功能复合的“综合社区”,将各种超品质的城市功能集中布局。

除了上述特点外,“都市展示区”最重要的特点在于:它可以是在县城现有城区,也可以是县城的新发展区,但它一定是城市的中心区——城市人气和功能最集中的区域,是最容易实现提升的区域。还是因为县城的“有限”,所以县城没有反复试错的资本,县城对年轻人的初始吸引力打造要的是“一击必中”。这种保证“成功率”的思考方式,是县城“品质提升”的底层逻辑。

综上所述,无论是“小卫星”县城还是“小恒星”县城,都应该明白——县城在吸引年轻人的方式上,不可能套用大城市的方式。只有把握住上述三个核心原则,县城才能“基于县城的局限性,却又能越超县城的局限性”,在城市极化中形成对年轻人的“反向吸引力”!唯有如此,县城才有可能在城市极化过程中“抢到人”;唯有如此,县城才有可能在严峻的城市竞争中,面对“何去何从”的命运抉择做到心中有数,应对从容。

参考文献

❶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网站:《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

http://www.gov.cn/zhengce/2021-02/21/content_5588098.htm

❷数据来源:廊坊市人民政府,《固安县依托北京促进县域经济发展》

http://www.lf.gov.cn/Item/36520.aspx

编者按: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华高莱斯(ID:RL-CONSULT),作者:陈迎 华高莱斯 董事副总经理兼《技术要点》主编,擅长文字工作的理工女,坚持用科学态度进行城市问题研究,坚信城市发展是门科学。长期从事科技领域的产业化发展的研究工作,擅长城市更新及产业规划等项目顾问工作。


阅读全文
打开APP,享受沉浸式阅读体验

联系我们

官方服务热线

研究报告订购热线:400-068-7188

产业规划项目热线:400-639-9936

客服邮箱:service@qianzhan.com

长按二维码关注

最新评论

打开App,查看更多评论
×

提问研究员

一键提问研究员,零距离互动交流

我要提问
1

App数据库能为你做什么?

看看用户怎么说

2

App问答能为你做什么?

看看用户怎么说

3

App报告能为你做什么?

看看用户怎么说

4

App文章能为你做什么?

看看用户怎么说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