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瞻经济学人 让一部分人先抓住趋势

打开APP

我国研制出高性能碳基锂离子电容器单体:循环10万圈,容量仍超95.7%

Evelyn Zhang

广泛应用于轨道交通、电动汽车、航空航天等领域的锂离子电容器,具有众多储能优越性,但可惜的是,其关键产业技术及高性能原材料技术,基本掌握在国外企业的手中。

而近日,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的一项研究成果,或成为我国在这一领域的重要突破。

1

据悉,该所先进储能材料与技术研究组,通过开发高容量和高倍率的正负极核心材料,负极可控工业化预嵌锂关键技术、可修复高稳定性负极表面SEI膜的构建,先进的高效电荷传输的正负电极制备技术以及可控的穿孔集流体设计技术等,成功研制出了长循环寿命的碳基锂离子电容器单体。

试验结果表明,其单体实际容量780F,高倍率(100C)循环10万圈容量仍然保持95.7%以上(专利CN202011465356.4;CN202011465546.6),性能惊人。

而在具体的产业化应用落地与技术国产化方面,该研究组此前已参与联合申报了山东省关键技术攻关项目、与山东水发集团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力争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锂离子电容器单体应用于轨道交通、家用汽车的能量回收及风光储等领域。

立足学术前沿,远瞻产业发展。更多数据请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2021-2026年中国超级电容器行业发展前景预测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同时前瞻产业研究院提供产业大数据、产业规划、产业申报、产业园区规划、产业招商引资、IPO募投可研等解决方案。


阅读全文

相关深度报告

2023-2028年中国超级电容器行业发展前景预测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3916人订制
打开APP,享受沉浸式阅读体验

最新评论

打开App,查看更多评论
×

提问研究员

一键提问研究员,零距离互动交流

我要提问
1

App数据库能为你做什么?

看看用户怎么说

2

App问答能为你做什么?

看看用户怎么说

3

App报告能为你做什么?

看看用户怎么说

4

App文章能为你做什么?

看看用户怎么说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