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瞻经济学人 让一部分人先抓住趋势

打开APP

BMJ | 全球398个城市大数据分析,复旦大学阚海东团队发现空气中的二氧化氮浓度越高,引起的人群全因死亡率风险就越高

iNature

2

(图片来源:摄图网)

本文原创首发公众号:iNature

微信号 :Plant_ihuman

二氧化氮(NO2)是一种常见的空气污染物,会对人健康产生不利影响,是地面臭氧的前体,并参与细颗粒物的二次形成。大多数环境中的NO2都是人为来源,例如燃料燃烧和交通。许多研究报告了短期暴露于NO2对人类死亡率或发病率的影响,但对此有争议。

2021年3月24日,复旦大学阚海东团队在国际顶级医学期刊BMJ 在线发表题为“Short term associations of ambient nitrogen dioxide with daily total, cardiovascular, and respiratory mortality: multilocation analysis in 398 citie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使用统一的分析方法,评估全球多个国家/地区(在22个低收入至高收入国家/地区中的398个城市)中二氧化氮(NO2)与总死亡率,心血管疾病和呼吸道疾病之间的短期关联。

该研究发现,相比于前一天,第二天NO2浓度增加10μg/ m3分别与0.46%,0.37%和0.47%相关总死亡率,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和呼吸道死亡率增加。在调整了共污染物后,这些关联仍然存在。所有三种原因的集中浓度-响应曲线几乎是线性的,没有可辨别的阈值。

总之,这项多地点研究提供了短期暴露于NO2与总死亡率,心血管疾病和呼吸道疾病风险增加之间的独立和线性关联的关键证据,表明通过加强NO2的指导方针和法规限制可以获得健康益处。

另外,2019年8月22日,复旦大学阚海东团队在国际顶级医学期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在线发表题为“Ambient Particulate Air Pollution and Daily Mortality in 652 Citie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从24个国家或地区的652个城市收集了死亡率和空气污染的每日数据,评估了可吸入颗粒物(PM):空气动力学直径为10μm(PM10)或更小和空气动力学直径为2.5μm(PM2.5)与多个国家或地区心血管和呼吸系统的死亡率。总而言之,数据显示,全球600多个城市的短期接触PM10和PM2.5与心血管和呼吸系统死亡率之间存在独立关联。 这些数据强化了区域和地方研究中确定的死亡率与PM浓度之间存在联系的证据。

2

二氧化氮(NO2)是一种常见的空气污染物,会对人健康产生不利影响,是地面臭氧的前体,并参与细颗粒物的二次形成。大多数环境中的NO2都是人为来源,例如燃料燃烧和交通。许多研究报告了短期暴露于NO2对人类死亡率或发病率的影响,但对此有争议。美国环境保护署进行的综合科学评估对2008年和2016年将NO2暴露与健康结果联系起来的现有证据进行了回顾,并得出结论,短期暴露于NO2与呼吸作用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导致政府和政府间机构采用的空气质量准则对二氧化氮的限制不同。

几项流行病学研究已经调查了NO2与总死亡率之间的关系,但存在重要局限性。首先,大多数人侧重于非意外死亡总数,只有少数人评估导致特定死亡的原因,例如呼吸道和心血管疾病的结果。此外,NO2和死亡率之间的关联的潜在特征,例如非线性,阈值和滞后结构,还有待澄清。

更重要的是,仍然存在关于NO2是否对死亡率具有独立影响,或者是否可以通过共同污染物的混杂影响来解释所观察到的关联的问题。最后,当前的出版物主要包括在单个城市或国家中进行的研究,存在出版物偏倚的问题以及难以整合来自不同分析方法的结果的困难。此外,在不同情况下的排放,人口特征以及常规健康数据和生命统计的可靠性限制了此类证据的推广性。

这项研究旨在通过使用多城市/多国合作研究网络,评估利用了基于最新流行病学方法的统一分析框架来估计灵活的暴露-反应关联,整合各个城市和国家的结果,并量化归因于短期NO2暴露的额外死亡率。

该研究使用统一的分析方法,评估全球多个国家/地区(在22个低收入至高收入国家/地区中的398个城市)中二氧化氮(NO2)与总死亡率,心血管疾病和呼吸道疾病之间的短期关联。该研究发现,相比于前一天,第二天NO2浓度增加10μg/ m3分别与0.46%,0.37%和0.47%相关总死亡率,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和呼吸道死亡率增加。在调整了共污染物后,这些关联仍然存在。所有三种原因的集中浓度-响应曲线几乎是线性的,没有可辨别的阈值。

总之,这项多地点研究提供了短期暴露于NO2与总死亡率,心血管疾病和呼吸道疾病风险增加之间的独立和线性关联的关键证据,表明通过加强NO2的指导方针和法规限制可以获得健康益处。

参考消息:

https://www.bmj.com/content/372/bmj.n534

编者按: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iNature(ID:Plant_ihuman),作者:阿司匹林


阅读全文
打开APP,享受沉浸式阅读体验

提问研究员

一键提问研究员,零距离互动交流

我要提问
1

App数据库能为你做什么?

看看用户怎么说

2

App问答能为你做什么?

看看用户怎么说

3

App报告能为你做什么?

看看用户怎么说

4

App文章能为你做什么?

看看用户怎么说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