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瞻经济学人 紧跟行业趋势,免遭市场淘汰

打开APP

生活中的高手,都懂得在心流与留白间自由切换

自言稚语

1

(图片来源:摄图网)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自言稚语(ID: selfgrowing1118), 作者:雨令

这个世界努力的人越来越多,忙着工作,忙着社交,忙着自我精进。

大家你追我赶的姿态,让生活中的悠闲看起来就像是奢侈品,既不划算,也无必要。

忙碌,渐渐成了有为青年的标签,而自律,也往往被解读成时间上的争分夺秒。

可同时,我们也越来越焦虑,很多时候内心杂念太多,看似很努力,却总是得不到预期的结果。

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周期性,既然有高点,也就会有低谷,这些都是很自然很正常的状况。

突然不想努力了,只是你正在经历周期性的低谷阶段,而这个阶段看似艰难,却正是你重新蓄势的阶段。

理想的生活,从来不是躺平和无所事事,而是你可以从日常的点滴的亲力亲为中获得内心的充实和宁静,以此来对抗人生中的那些迷茫和虚无。 

1

真正的幸福,

来自于生活中的心流体验

有这样一个心理学实验:

在一天的不同时段里给来自83个国家约 5000 名志愿者发送消息,让他们记 录自己的所思,所想,所做,然后回答三个问题——

1. “你觉得心情怎么样?”

2. “你想的事情是正在做的事情吗?”

3. “如果不是,那么你想的事情是愉悦的, 令人不快的还是中性的?”

结果发现,人们在醒着的时候,脑袋里想的常常不是他们正在做的事,而是大约有 47%的时间都在做白日梦,回忆过去或是计划未来,这些幻想也许能够激 发你的创意或者灵感,但是却会产生情绪上的波动,极大地削弱你认真做事情的专注力。

心理学家研究得出的结论是,当人们心里想的事跟做的事一致的时候,感受最快乐。

人类的大脑里总是装着各种各样的念头,来去不停。

很多时候,我们在工作忙碌的时候,总是对假期翘首以盼,可等到真正有了闲暇时光,却又不知道该做些什么来享受生活。

如果你闲着没事呆在家里,虽然拿了一本书来读,但你却会时不时地去打开手机刷消息,被各种信息搅得心神不宁。

我们不是在疲于奔命的忙碌中焦躁不安,就是在百无聊赖的闲暇中空虚寂寞,内心似乎总是存在着一种冲突,离所谓的幸福感也越来越远。

在这样的状况中,我们的内心往往如同翻腾的沸水一般,混乱无序,而各种焦虑,担心,不安的情绪也会不断滋生蔓延。 

积极心理学专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在他的著作《心流》中,把这种内心混乱无序的状况称之为「精神熵」。

熵是指一个系统的混乱程度,越混乱,熵值越高。

就像不同形态的水,当它是固态冰的时候,水分子就会相对固定地在一个位置附 近振动,系统比较稳定,熵值就比较低。而当冰融化成水,变成液态的时候,水分子 开始流动,熵值就变大了;而当我们把水煮沸,水变成水蒸气之后,水分子就四处乱窜,熵值就更大了。

对于我们的大脑系统,内在的念头越有秩序越有规律,精神熵就越低,反之,精神熵就越高。

如果一个房间混乱得跟垃圾场一般,那一方面我们会感觉到不舒适甚至烦躁,另 一方面我们做事的效率也会随之降低,因为混乱和无序让我们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在 寻找东西上。

其实,我们的内心世界也一样,如果长期不去清理,打扫和管理,那内心世界的 精神垃圾只会越来越多,精神熵也就会变得越来越高,而我们的幸福感自然会荡然无存。内心深陷于各种焦虑不安的情绪之中,痛苦感常常来袭,生活也就变得毫无乐 趣。

所谓幸福感,其实就是内心的一种动态的井然有序,精神熵非常低,所有的念头 都相互支持,步调一致,这就像一条充满能量的河流,徐徐流淌,充实而动感。

要获得幸福感,就需要构建出与内心混乱无序的高精神熵状况相反的另一种心理状态,也就是「心流」。

在心流的体验中,我们可以掌控自我的意识,重塑内心的秩序,甚至进入忘我的境界。 

就像我画画的时候,关闭手机,收起电脑,准备好画纸画笔颜料盒,然后坐在大 桌子前专注地画出草图,调制颜色,然后就真的进入到一个眼里只有画的心流状态。 

而画画这个过程,看似漫长,实则非常有趣,并且能给我带来极大的成就感。

真正的幸福,是当你全心全意投入一件事情,把自己置之度外的时候,从中获得的副产品。

就像你简单地去散个步或是吃个饭,当你全神贯注于所做的事情,全力以赴地把这件事情做好的时候,你就为自己构建了一次心流体验,内心感受到的是满足和愉悦,而这正是在创造生活中的幸福感。

2

如何创造生活中的心流体验?

有人以为追求幸福感就是追求更多财富,权利,地位,殊不知这些外在的东西却并不可靠,随时可能变化。

如果我们依赖于这些外在刺激来达成内心的幸福,那一旦外界发生变化,我们就会陷入无尽的痛苦之中。

纵观人类的发展史,从古至今,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财富地位不断攀升,但人类的幸福感却并没有得到相应的提升,反而在这个信息发达的科技时代,人类面临着更 多内在的失序和混乱。

生活中的幸福感从来不是来自于外在物欲的即时满足,而是来自于维持内心井然有序的心流体验。

那我们该如何在日程的生活中构建自己的心流体验呢?

1. 设立一个合适的目标

在这里,我们将从构建心流体验的视角来为自己设立目标,为生活提供方向感。 

1

如上图所示,当我们所面临的挑战和自身的技能相匹配的时候,我们就落在了心流的体验区。这时候,我们能够发挥自己的技能迎接挑战,全身心地投入到目标的达成中。

对于一个学网球的人来说,如果他的对手是一个职业球手的时候,设置的目标挑 战就太大了,即使他付出了很大的努力,却依然没有办法战胜对手,那他就容易感到焦虑,离开了心流区,而落在了焦虑区。这时候,我们就需要降低目标的难度,给他找到一个合适的对手,从而让他能够通过努力完成挑战,重新回到心流区域。

而如果他的对手是一个并不怎么会打球的小孩,这时候相比起他的技能,完全不值一提,那他就容易感觉到厌烦,同时也离开了心流区,进入了厌烦区。这时候,他就需要适当把目标设置高一些,从而让他能够有更多的热情为更大的挑战而打磨技能,重新回到心流区域。

所以,设立的目标应该和我们的能力相匹配,如此我们才有可能在达成目标的过程中找到成就感,获得挑战的乐趣,进而提升幸福度。

2. 专注力是造就心流的关键 

为自己的生活设计心流体验,除了设定一个与自己能力相匹配的目标之外,另一个造就心流的关键点,就是管理好我们的注意力。

当你特别专注地做一件目标明确而又有挑战的事情,而你的能力恰好能接住这个挑战,那你就会进入到心流的状态中。

一旦你能够专注于整个过程,不受外界的干扰,没有内心的焦躁,只有踏实的全力以赴,你就会忘记自己,忘记时间的流逝,你的感觉会非常敏锐,能够捕捉到所有与当下这件事情相关的所有信息,不管工作多复杂你都毫不费力,而且有强烈的愉悦感和幸福感。

有一位日本禅师,日日修行,也没什么别的嗜好,唯独喜欢甜食。

在他病重的时候,弟子们带着糕点从全国各地赶来探望。

到快要坐化的那一刻,老禅师一如其他道行高深的修行者,端坐席上,神情平和。然 后,他竟然拿起了一块甜饼,放入口中,有点艰难地慢慢咀嚼。

吃罢,他微微启唇,好像要说点什么,于是弟子们都紧紧凑过去,想要听清楚师父的遗 言。但老禅师最后只说了两个字:“好吃!”然后就断了气。

这位老禅师在临死之前,对待眼前的食物,依然保持着专注的一心一意的状态。与之相 比,我们在大部分的时光里都心不在焉,而这种截然相反的状态,自然也难以获得内心的宁 静。

想要进入到心流的状态,专注地投入到正在做的事情,是一个必不可少的前提。

我有一段时间上下班都是用滴滴,但是有一个让我很狂躁的事情,就是下单之后需要等待司机来接。

这时候一旦等待的时间太长,我就会变得非常不耐烦,甚至愤怒。

那时候,我没有明确的事情要做,专注力涣散,各种念头不断地在脑海里翻滚, 内心秩序缺乏有效地管理,那陷入狂躁的精神熵的状态也就一点也不奇怪。 

后来为了停止这种心力的无效浪费,我给自己设定了一个可行的目标,就是在等的过程中,顺便在手机上学习一个认知课程。

这时候,我有了一个明确的目标,我把自己所有的专注力都放在了达成目标上,这让我能够掌控自己的意识,管理好内心的秩序,而在学习的过程中,我因为投入而沉浸其中,等待的过程变得愉悦而非焦虑,所以我也就有了更强烈的成就感和幸福感。

当你对工作中的事情了如指掌,应付自如的时候,能不能主动给自己设计一个更具挑战性的目标,然后让自己走出工作厌烦区,获得新的工作成就感呢?

当你对千篇一律的生活感到厌烦的时候,能不能在日复一日的忙碌中主动给自己 设定一个新的感兴趣的目标,比如绘画,从而充实和丰富自己的幸福体验呢?

我们总是可以在生活中找到构建心流的机会,而最好的方法就是专注于一件目标 明确而又有挑战的事情中。

3. 塑造自得其乐的性格

对于心流体验中的全神贯注,很多人都有一个认知误区,以为这种专注需要耗费很大的心力。

但是有实验证明,聚焦于专注的状态反而减轻了脑力负担,而积极心理学家米哈 里给出了实验的解释——

心流体验较强的人,能够关闭其他资讯的管道,只把注意力集中在接收对其实现目标有帮助的信息上,只关注于当下这一刻有关的事物上。这时候,他们可以把不相关的资讯抛在一旁,集中注意力反而变得更轻松。

这就像你一直在玩手机,刷各种朋友圈,微博,抖音,专注力涣散,这时候看似 在放松,其实因为大脑要处理的信息混乱繁杂,精神却高度紧张,脑力负担反而加重了。

能够管理好自己的心智秩序,进入心流体验的人,他们的注意力都极具弹性,这与其他很多人不由自主地被外在信息刺激所吸引形成强烈的对比,而这种注意力极具弹性的现象,就是在生活中为自己培养了一种自得其乐的性格。 

拥有自得其乐的性格的人,在各种情况下都能找到乐趣, 他们有能力对 外来的刺激进行筛选, 只注意与自己目标和兴趣相关的事物。

《心流》这本书有讲到一个有趣的例子—一位名叫桃乐西的妇人,在丈夫去世、儿女都成年离家之后,搬到了一个孤寂的小岛独 居。她会在居所周围种花,布置花园,还会自娱自乐地在很多树上贴标语牌,上面写着打油 诗,老掉牙的笑话,还有指示她住处的漫画。

而她一年到头的日程安排也很紧凑,5 点起床,看母鸡有没有下蛋,挤羊奶,劈木材, 做早餐,洗衣缝纫,钓鱼等等。而在漫漫长夜,桃乐西会专注于阅读和写作,她书架上的书包 罗万象。

偶尔她也会到都市里购物,夏季因为有渔夫到访,她又会与到访者有积极的交流。桃乐 西似乎也很喜欢人群,但她更喜欢能够管理自己内心秩序,充分把握自己的世界。

桃乐西就是那种拥有自得其乐的性格的人。

自得其乐的人,不会把孤独或者困苦看做是天大的不幸,相反,他们会设法整顿 自己的注意力,将其投注于自己设定的目标之上,这样他就能实现自己内心真正渴求 的愿景,并能够从中获得技能,获得乐趣,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生活小确幸。

要拥有幸福的能力,就需要懂得管理自己的心智能量,通过心流,让自己培养出 一种自得其乐的性格。

这种内在的自得其乐,会让我们自如地在生活中构建心流,有意识地管理内心的秩序,最终实现自己的目标,提升生活中的幸福感;而反过来,你心流体验越多,你也就越能够形成这种自得其乐的性格。

这就像一个懂得生活的乐手,借由杂乱无序的单个音符,弹奏出一曲旋律优美的 连贯乐章。

在心流的状态中,我们专注于一个方向明确的目标,不断地对自我局限发起挑战,内心自得其乐,洋溢着满足感和成就感,我们内在的意识和谐有序,与外界环境融为一体,从而能够在实现自己的价值的同时也给别人带来价值。 

而在这样一种最优体验下,幸福的内涵自动达成,而幸福感正是心流体验所带来的副产品。

法国土鲁斯主教富尔克曾说:“创造者才是真正的享受者。”

而想要享受生活中的幸福,就需要让自己成为幸福感的创造者,在日复一日的平凡生活中,为自己创造持续的心流体验。

3

除了心流,生活还需要留白

专注地努力能够给我们带来心流体验,收获极大的成就感和幸福感,但是我们不可能一直停留在心流的状态里。

在知乎上看到了一个话题——

“突然不想努力了怎么办?”

问这个问题的人,肯定是个努力的人,至于内心的挣扎,要么是对生活千篇一 律的厌倦,要么是对现状疲于奔命的迷茫。

有些时候,我也会因为某个任务没有完成而焦虑,会因为某个计划没有执行而郁闷,生活中的小情绪总是会时不时地冒出来,刺激我那么一下,然后扬长而去。

在努力的日子里,尽管自己读了很多书,见了很多人,做了很多事,但我总是会有一些失落,因为这样快节奏的忙碌并没有给我带来更多的幸福感,随着日复一 日的坚持,生活反而变得更加冷漠,无趣。 

把时间都填满的生活,就像是气充得太足的氢气球,飞得越高,内部的压力越大,爆破随时可能发生。

所以我暂且放下那些计划,安排,从紧张忙碌的日常中抽身出来,什么都不做,就是只是安静下来关注自己真实的感受,听听喜欢的音乐,读读温暖的文字,或是自由散漫地东想西想。

这种随意的空闲生活,反而让我有了更多的生活感悟和写作灵感,甚至原来不那么理解的事情也忽然间豁然开朗起来。

其实,真正有智慧的生活,除了繁忙中的专注,还需要闲暇时的留白。

就像很多中国的山水画,浓墨重彩之外总是留有一些空白,这不仅使整幅作品的布局更加协调,还给欣赏者留有想象的空间。

4

留白背后的思维模式

我们的大脑,有着两种重要的思维状态:

• 集中思维

• 发散思维

当一个外部信息进来,我们会立即在大脑中给这个信息定位,专注思考,快速处理,这就是集中思维。

在工作中处理一个专业问题,在生活中读一本逻辑性强的书籍,或者自己钻研一项技能探索一门学问,这些都需要集中思维的专注,任何分心都会让我们的大脑降低效率,而心流体验往往来自于集中思维的状态。

集中思维是把新想法集中在大脑的特定区域进行思考,渐渐形成一种定势效应,也就是我们常常说的套路。

美国密执安大学教授卡尔·韦克讲述过一个奇妙的实验。

把几只蜜蜂和苍蝇装进一个玻 璃瓶中,然后将瓶子平放,让瓶底朝着窗户口。结果出人意料,蜜蜂不停地想在瓶底找到出口,一直到它们筋疲力竭或者饿死;而苍蝇则会在不到两分钟之内,穿过另一端的瓶颈逃逸出来。

蜜蜂因为集中思维形成的定势效应,想当然地设定出口在光亮处,并且不停地重复着这 种合乎逻辑的套路,结果它们没有走出囚室;而那些苍蝇则毫无逻辑可言,四下乱飞,反而逃出生天。

所以,惯用的套路对于新的场景往往具有局限性,需要用发散思维来弥补。

发散思维是一种全局思维,能够让外部信息在大脑的各个区域乱窜,天马行空,所以新的想法随时可能冒出来。

其实,生活中的留白,就是让我们的大脑处于闲置的状态,不专注于解决问题,而进入到一种「默认模式网络」(default mode network)。

在「默认模式网络」中的大脑,会重新发掘过去的记忆,在过去和未来之间畅想,然后把不同的想法连接起来。

这种遥远的连接,就是发散思维,它是创造力的来源。

所以,基于过往的经验积累,在生活中留白,不仅能够让我们获得意外的灵感,还能够让我们获得更强的自我意识,提升自己的重要感,同时你还能更理解别人,有利于与他人的合作。

在我们认知的过程中,集中思维模式在学习的初期和稳定期非常重要,而在不断巩固和回顾的过程中,则需要我们将发散思维模式和集中思维模式交替运用。

留白,就是一种大脑的艺术,看似无用,却方为大用。

5

战略性休息,

为生活制造留白空间

生活需要留白,并不是说人生完全松懈下来,不再需要积极进取。

留白是让我们在奔波劳累之余,懂得卸下身上的包袱,在生活中觅得一处心灵栖 息之地,适当把心放空。

有时候,努力奋斗就像是在讨生存,而为生活留白,会让我们感受到内心真实的幸福感。

战略性休息可以为我们创造生活中的留白,它让我们能够高效地管理自己的精力,从而在做要事的时候,总是能够持续地保持在最佳的状态。

让我们来做一道测试题——

在以下几种休息活动中,你认为哪个效率最高?

1. 给身体补充点营养,吃块饼干,喝杯咖啡之类的

2. 上会儿网,读读新闻,看看朋友圈 

3. 放松:什么都不干,做做白日梦,伸展一下身体

4. 社交:和旁边的同事,家人朋友聊聊天

我相信很大一部分人的休息,就是前面两个活动,给自己倒一杯咖啡,再来一袋薯片,然后开始低头刷手机。

可是,上网和喝咖啡不但不能让我们更好地休息,反而会让我们变得更累。

我们休息的目的,其实是为了重新恢复体力和脑力,其中很关键的是恢复两个资源——注意力和意志力。

上网读新闻,刷朋友圈,会极大地消耗我们的注意力,而判断信息是否有用,你感不感兴趣,要不要点击,这些脑力的判断决策则会极大地消耗我们的意志力。

所以,上面4个活动中,最好的休息是你什么都不干,或者找个身边的人聊聊天。 

和很多高刺激性的娱乐活动相比,这些活动不会消耗我们的注意力和意志力,反而会让我们的大脑得到充分的休息,让精力得以恢复,以便更好地应对接下来的工作。

《时机管理》这本书的作者丹尼尔·平克说:“如果低谷是毒药,恢复性休息就是解药。”

而对于科学性休息,平克给出了以下几个指导原则:

1. 短暂频繁的休息,比长时间工作长时间休息更好

如果你渴了才喝水,那表明你的身体已经极度缺水,机能已经有了故障,而休息也是一样,我们不能等自己受不了再休息,防范于未然总是更优的选择。

大部分人很难长时间高效率地投入到一件事情上,所以短暂的休息可以帮助人保 持专注,激活人对于完成目标的决心,并且,经常性的短暂休息会比偶尔的长时间休息更有效。

员工效率检测公司DeskTime 根据调查和研究,提供了一个工作时间和休息时间的黄金分割比例,就是工作 52 分钟,休息 17 分钟。 

2. 动起来比坐着有效

据研究,每小时走 5 分钟,能够改善情绪,减少人的疲劳感,并且这些微型的运动比专门散步 30 分钟更有效。

所以,当你工作了一段时间,不妨站起来,离开办公桌,到外面走一走,散散步, 呼吸一下新鲜空气,望一望窗外的人来人往,这样整个人都会感觉更放松。

3. 社交比网络闲逛有效

人是社会性动物,所以有趣的交流总是能够给我们带来一些愉悦和激励。

而社交休息,也就是跟同事一起闲聊,谈论工作之外的话题,比起吃零食,在网上闲逛等方式,它更能有效减轻压力和改善情绪。

4. 彻底放空要比思绪万千有效

很多人会认为回复微信、刷社交网络、跟人聊聊工作也是休息,但是更有效的方式,是彻底放空。

我们还可以通过冥想和听音乐的方式,给大脑换换档,让你从紧张的工作状态中走出来。

科学地休息,就是在合适的时机给自己充电,让自己保持思考的敏锐性和身体的敏捷性,从而成为真正的高效能人士。

此外,《哈佛商业评论》曾刊载过一篇文章,介绍了一个为生活留白的办法,叫 做“积极的建设性白日梦(positive constructive day-dreaming)”,简称 PCD 。

它是让你找一件不需要费力去做的事情,比如散步,修剪花草之类,然后在大脑 放松的情况下,主动去想点好事儿,比如游乐场穿梭,你期待发生的事情,或者纯粹 异想天开,做个白日梦。这些想象会让你大脑迅速恢复能量,增加创造力,甚至还能增加领导力。

而英国萨塞克斯大学在2009年的研究指出,轻松温暖的阅读,也能让我们从生活中令人烦躁,沮丧的压力中解脱出来。

只要安静地坐下来读上六分钟的书,就能减轻 68%的压力,效果甚至比听音乐,散步,或是喝茶更有效,而这无疑也是我们为生活留白的一种好的方式。

其实,做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暂时远离信息爆棚的朋友圈和繁忙的工作,给自己留出一部分空白的时间发发呆,做做梦,这就是在给生活留白。

忙碌并不等于高效,有时候给生活留白,跟自己独处,反而能让我们走得更远。

最后的话

梁文道先生曾说过这样一番话—

“读一些无用的书,做一些无用的事,花一些无用的时间,都是为了在一切已知之 外,保留一个超越自己的机会,人生中一些很了不起的变化,就是来自这种时刻。“

生活中,我们总是可以停下里,静一静,想一想,没有急切,没有压力。而这些难得的留白时光,其实就在为我们创造自我改变的机会。

理想的生活模式,其实是心流体验和留白时光的交替。

在你工作创作的时候,屏蔽干扰,将精力集中于眼前的任务,在挑战和专注的过程中构建心流体验,从而不断获得成就感和愉悦感。

在休息的时候,给自己制造留白的空间,让大脑在放松的状态下产生新的火花和灵感,给内心一次清理和重建的机会,这会给生活带来更多从容和趣味。

真正的高手,他们总是会时刻关注自己的状态,在该工作的时候全力奋斗,在该留白的时候科学休息。

而这其中最关键的,是我们能够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注意力,自主决定专注和放松,让心智在心流和留白之间自如切换,从而构建出内心的一种动态的井然有序,收获生活的幸福感。

共勉~

作者简介:

Windy Liu,探索人生哲学,追求自我成长的理性思考者,著有《心智突围》,重构心智的底层逻辑来打破人生困局。


阅读全文
打开APP,享受沉浸式阅读体验

联系我们

官方服务热线

研究报告订购热线:400-068-7188

产业规划项目热线:400-639-9936

客服邮箱:service@qianzhan.com

长按二维码关注

提问研究员

一键提问研究员,零距离互动交流

我要提问
1

App数据库能为你做什么?

看看用户怎么说

2

App问答能为你做什么?

看看用户怎么说

3

App报告能为你做什么?

看看用户怎么说

4

App文章能为你做什么?

看看用户怎么说

相关阅读